知护网 首页 临床 护理管理 图文 查看内容

护理教育中“微课程”的应用

2015-5-5 11:11| 查看: 1166| 评论: 0

护理教育中“微课程”的应用
2015-05-05 11:11 来源于:网络

 

能想象老师化身“影帝”、“影后”,把课本上的知识“演”给学生看吗?在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厦门医高专”)的护理系,老师们就这么干的,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把厚厚课本的重点、难点,都变成一个个时长5分钟的小视频,再搬上互联网甚至微信等社交媒体,为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2014年4月18日-19日,第十六届全国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研讨会暨全国护理职业教育师资研修班在厦门医高专举行,揭秘了厦门医高专护理系的老师过去一年多悄悄进行的这一被命名为“微课程”行动,他们还应邀向全国同仁做了经验介绍。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护理教育”。


  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就要被淘汰


  余惠琴是厦门医高专护理系副主任,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护理系的副教授每年都会关注一份全球性的报告—地平线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会介绍几个在未来的一到五年内,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在看完今年的地平线报告后,她松了口气——报告说,在未来两年内,高等教育的混合学习、学习空间重构是值得关注的要点。余慧琴说,我们现在做的正是这些事情。


  一所专科学校,之所以如此“胸怀世界”,厦门医高专护理系的老师开玩笑说:“都是被我们校长逼的,他逼着我们往这个方向走。”厦门医高专校长王斌则说:“哪是我逼的,是形势逼人!”


  王斌始终有紧迫意识: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不早日实现课程数字化、学习网络化,那么,迟早会被淘汰。他认为,在信息万变的社会,老师不再仅是课堂的讲授者,还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的设计者,又是“书山有路寻捷径、学海无涯立航标”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的组织者。


  用大白话来说,厦门医高专的“混合学习”和“学习空间重构”,指的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仅仅满足“面对面”传统授课形式,他们把课程“搬”到网上,甚至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即学习地点也突破以往教室和图书馆的限制,即护理教育信息化。


  厦门医高专护理系主任林秧说,我们也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护理教育信息化也是学生和专业特点决定的。譬如说,三年的护理专业,需要实习一年,护理课程必须压缩在两年,因此一些课程无法讲得很细。她认为,护理教育信息化正好能在学习时间上做出贡献。


  45名老师上阵,把护理专业重点难点拍成小视频


  厦门医高专的这项课程信息化建设,其实就是现在最时髦的翻转课堂。老师们把每门护士课程的每个难度、要点,录成一个5分钟视频的微课程。譬如说,心衰竭机理复杂,学生难懂难记,这类知识点就是微课程锁定的对象。


  当然,不止重点、难点,厦门医高专开发的微课程里,还有手把手的实训课。余惠琴说,大家都觉得换尿布没有什么好学的,但是,给老人换尿布,没有技巧还真不行。老师们在老年护理课的一节微课程,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给老人换尿布、洗头、擦澡,另一节课,则演示如何插尿管。


  和翻转课堂一样,厦门医高专微课程的时长也有讲究,它一般不超过5分钟,这被认为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但是,怎么把课程转换成视频?也很简单,厦门医高专护理系的25名专职教师和20名临床兼职教师亲自披挂上阵。自己也是“演员”之一的余慧琴说,最开始录制,很不自然,左顾右盼,但是,随着录制课程的增多,大家逐渐找到在镜头前的感觉。这些业余“演员”凭借熟练的专业技巧,赢得学生们称赞,他们形容,老师们“演”出“影帝”和“影后”的范儿。



  通过在微信设立微教室等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


  林秧和她同事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期微课程,它包括10门课,每门课选择2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5分钟,不仅有护理知识,还有护理文化,例如护士的礼仪、管理等。


  老师们先是把这些资源放到网络上,供学生线上学习。不过,一项调查促使他们做出改进。这项调查显示,厦门医高专的学生拥有手提电脑的大约只有两成,而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老师们转而投向微信的怀抱,他们在微信设立微教室,即将微课程“搬”到手机上。


  微信上的护理微教室的功能还被进一步拓展,除了课程上传,还有考试室,即每个知识点学完,学生都可以在考试室找到考题,自我检测;此外还有案例库。


  余慧琴说,微教室还在建设中,功能还会完善,我们最终要把它变成学生随身携带的“学习神器”。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