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护士这个职业在旁人眼中就是医生的助手、病人的“保姆”,很多年轻的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更加不能理解“护理”是个什么专业。笔者曾和一位医生朋友聊起过高学历护士,比如研究生、博士生,朋友惊讶的说“护士要那么高学历干嘛?有啥好研究的?研究打针、发药?中专,最多大专就可以了,本科都浪费”。朋友的话不禁让笔者思考,目前在一线城市,本科护士占了半边天,高学历护士在临床,究竟应该怎么合理使用? 曾经看到几篇文章,谈起过“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你如何学习,而不是教会你知识;大学是改变你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这一类的观点,我倒是极为认同,回忆大学的时光,倒也的确,老师更多的是留给我们一些问题课后思考;抛给我们一些病例,大家讨论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个案,我想高学历教育给予护士更多的是这种“思考”及“探索”思维的培养,让护士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发现患者潜在的病情变化,从而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专科护士在中国已经不陌生了,造漏口护士、PICC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等,这些名词早已耳熟能详了,甚至很多医院还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近年来,自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护理科研的要求与日剧增,科研护士的培养也开始在各家医院诞生。笔者认为,医生有专科医生,护士的专科化发展也应该是必然的趋势,它可以促进护理学的发展,使得护士更加的专业,更为专业的护士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护理学和护士的地位才能提升。 在国外,医疗助理是一个单独的专业,医学生通过医疗助理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证书后就可以担任医疗助理一职,尤其在美国,医疗助理的工作受到了美国医生助理协会(AAPA)的监管。但医疗助理在中国并无统一的规定,一些医院是让主任的学生担任助理,跟随主任上门诊,协助主任处理部分事务,但学生担任医疗助理时更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临床专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医院是聘用了部分护士来担任医疗助理的工作,相比于主任的学生担任医疗助理一职,护士从事医疗助理工作比医学生在人员上更为稳定,更容易形成和医生的长期合作。同时身在护理岗位,可以与患者保持从门诊到住院再到出院的全程联系,而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及信任与自己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中国的就医形式已形成了“医生门诊说不上几句话”的状态,医疗助理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医生只要下个诊断,后续的治疗、手术、康复就可以由医疗助理代为与患者交流沟通。所以笔者认为,从护士中培养医疗助理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如何培养使得护士更为专业就需要管理者多多思考,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式医疗助理护士会开辟中国医疗助理新模式。 在国外,开业护士早已遍地,但在中国尚无开业护士。开业护士是指在健康评估与促进、咨询、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具有专业化技术的护士,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是开业护士有别于床边护士的重要特征。随着多点执业的提出并在部分省市的试点,我们期待多点执业后开业护士的出现。当然这也必须通过《护士条例》来明确开业护士的职能、处方权利、开业资质等问题,同时在法律上明确开业护士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国家和高校可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对于现有的护理专业学生,选取一定比例按开业护士方向进行培养,同时部分在医院工作的资深护士也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获得开业护士资格。鼓励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区开办多个护理工作站,通过开业护士和护士多点执业相结合来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 护士的职业发展之路并不仅仅局限于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应该是横向、纵向的多途径发展,如何让护士按照其各自性格、能力、才华、特点的发展,使其在护理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自我价值才是吸引更多人选择护理岗位的办法之一,毕竟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职业的发展空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