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数据显示大约70%的肿瘤患者会接受放射治疗,但是放射治疗因其照射部位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并发症,例如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 (Radiation enteritis,RE) 是腹腔、 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过放射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RE发生率差异较大,为5%—17%[1],英国科学家Kalaiselvan R等人2013年的最新统计表明,接受过盆腔肿瘤放疗的病人,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可高达20%。 急性病变在照射期即可发生,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毛细血管扩张, 肠壁充血水肿。亚急性期病变在照射后2-12个月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肛门坠痛、 粘液血便等。轻者症状常可以耐受,重者症状则持续很长时间, 并伴慢性出血,最后可能发展为直肠狭窄或形成肠瘘[1]。 目前针对放射性肠炎并无特异性治疗,常采用地塞米松等药物对症治疗,缓解肠道症状。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止步于此。 刘国辉[2]等人于2012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试验组放射性肠炎患者给予能量密度为1.25kcal/ml的肠内营养混悬液,与未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室检查肠屏障功能各项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及L/M比值)在11天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免疫学指标(IgG、IgM、IgA、CD4/CD8)在11天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eng shao[3]等人在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间对46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干预治疗后,对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学指标及患者腹痛、腹胀及腹泻的症状进行评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研究均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放疗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减轻放射性肠炎的症状。 虽然,依据201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的推荐,不推荐没有营养不足或营养风险的放疗患者常规使用营养支持[4],临床上常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或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量表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持续动态评估,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由于很多放射性肠炎的患者是存在营养问题的,所以与201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的推荐并无很大冲突;另外,这一推荐意见对患有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并不具有特异性,那么,对于尚未出现营养问题的放射性肠炎的患者,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来缓解可能加重的症状呢?这是我们医护人员都应该思考的! 来源:中护在线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