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科护士长, 1988年9月入伍,扎根传染病护理岗位26年,先后护理青少年、婴幼儿、孕产妇等特殊患者5万余名。她投身护理事业,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先进事迹 一、与埃博拉“零距离” 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短短几个月就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同年9月,以传染病防治见长的解放军第302医院紧急受命,抽组中国首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执行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务。面对这次严重、复杂、致死率极高的疫情,王新华第一个递交请战书,要求担任医疗队防控组的护士长,并立下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留观患者‘零交叉感染’”的军令状。 到达塞拉利昂后,王新华顾不上休整,立即赶赴中塞友好医院实地查看。不久前,该院有一位患者死于埃博拉,医务人员纷纷辞职,医院被迫关闭,此时院内已经空无一人。“如何尽快将这所荒废的综合医院改建为留观和收治埃博拉患者的专科医院,让医护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踏实工作?”王新华借鉴抗击“非典”、防控“甲流”等重大疫情处置的成功经验,立即投入工作。他们按照传染病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划分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开辟专用通道。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医院就被改造成符合埃博拉收治要求的留观中心,创造了同类医疗队的速度和质量之最。落成当天,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在现场连连称赞,说“中国医疗队创造了一个奇迹”。 经过短时间的接触,王新华发现塞拉利昂的工作人员防范意识淡薄,也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而埃博拉病毒是四级生物危害病毒,传染性极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她牵头制订出68类243条诊疗制度和防护措施,把200余份埃博拉疫情防控知识制作成宣传画和温馨提示并张贴在医院和病房的醒目位置。此外,王新华和队友们通过示范教学、分组训练、录制视频、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塞拉利昂的8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手把手培训,考试合格方可持证上岗,为塞方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护队伍”。 2014年10月1日,医疗队正式接诊。尽管经过了上百次的防护练习,但真正与埃博拉病毒“零距离”接触,包括王新华在内的每名队员心里都很忐忑,但她坚信,防护措施做得越好,感染的概率就越低。当两辆救护车拉着7名患者飞驰而来时,王新华第一个冲上前去,扶起了蜷缩在车门边的患者,为他配戴口罩、测量体温、安排床位。在发放药品时,她发现一名患者瘫倒在病床旁,呕吐物和排泄物喷溅了一地,散发出一股恶臭,但她丝毫没有犹豫,马上把患者搀扶到床上,将浸泡过消毒液的治疗巾覆盖在污物表面,一丝不苟地按流程消毒清理现场。一番紧张忙碌后,她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已全是汗水。 繁重的工作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更具挑战的是如何与患者沟通,减轻他们的孤独和恐惧。患者转运到留观中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拒绝服药、有的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朝医护人员发脾气。遇到这些情况,王新华总是设身处地站在患者角度,细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耐心为他们解答,诚心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恐慌、树立信心、增强勇气。36岁的艾玛来院时,拒绝接受治疗,拒绝进食进水。她的丈夫、儿子、女儿都死于埃博拉感染,悲痛绝望的她一心求死。面对这种情况,王新华通过塞拉利昂工作人员几经打听,联系上了艾玛的母亲和姐姐,并让她们给她打电话,开导她,鼓励她。得知艾玛信奉伊斯兰教,王新华找来做“礼拜”的用品,让她在病房做“礼拜”,寻找心灵寄托。每次查房前,王新华总会捎上写着英文祝福的卡片,“加油!你是最棒的!”“我们和你在一起!” ……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艾玛的情绪趋于平稳时,她的病情却出现了变化,严重的腹泻使她的身体愈加虚弱,王新华细心地给她喂药、喂水、喂饭,让她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经过王新华和医护人员们的共同努力,艾玛的病情终于渐渐好转。 9岁的雅尤玛刚刚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自己也感染了病毒,成为一名埃博拉孤儿。丧母的悲痛和病毒的侵袭击垮了她幼小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生命岌岌可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雅尤玛成了王新华和队友们关注的重点,每天查房时,都会给她带去巧克力、饼干、火腿肠、中国结等小礼物;每次发药、送水时,王新华都要喂到她嘴里,看她咽下再走。在精心护理下,雅尤玛一步步走出了失去母爱的心理阴霾,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健康。 60个日日夜夜,医疗队收治留观患者274人,确诊埃博拉患者145例,排除疑似患者79例,在塞拉利昂所有埃博拉留观中心中,王新华和队友们保持了“日均收治患者最多、住院患者最多”的记录,更以两个“零感染”和爱心无国界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南丁格尔的崇高精神。 二、重大防疫任务的参与者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解放军第302医院率先在北京打响了抗击“非典”的第一枪。当时,王新华正在休假,但她听说医院收治患者人数不断增多、陆续有医护人员被感染后,就再也坐不住了。她放下年幼的孩子,一头扎进了险象环生的“非典”病房,护理了北京市第一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当身边15名医护人员感染了“非典”病毒,她仍毫不退缩,一丝不苟地坚持为患者洗漱、擦身、喂水、喂饭、清理大小便……与“非典”激战的106个日夜,经她护理的30多个重症“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最终全部康复出院。 2008年5月,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王新华再次请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有一次她在清都山巡诊,发现85岁的赵开秀老人,由于在地震中受伤瘫痪在床,骶尾部出现压疮,而且越来越严重,家人束手无策。王新华凭借多年的护理经验,为老人进行清创、敷药,并手把手教会老人的女儿如何护理。每次去巡诊,她都会去看望老人,端午节那天,王新华和战友们再次来到老人家中,端来调好水温的热水,轻轻地为老人擦洗身子。就在王新华为老人擦洗手臂时,老人紧紧抓住她的手,滚烫的热泪从满是皱纹的脸上滑落下来,嘴里不停念叨着:“谢谢好闺女!谢谢好闺女!” 2013年8月,王新华被确诊为早期宫颈癌,做了子宫全切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刚刚三个月,她就主动要求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菲律宾,参加强台风“海燕”灾后医疗救助行动。在执行此次任务中,王新华克服术后身体虚弱、严重晕船等困难,并克服当地恶劣环境和炎热气候,积极投入到救治各类伤病员的工作中,没人看得出她因严重晕船三天粒米未进,也没人知道她刚刚术后3个月。菲律宾灾区结核病患者较多,作为医院船上唯一的传染病专科护士,王新华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医院船官兵进行传染病防治培训,指导大家做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得到海上医院领导和官兵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三、从“爱心妈妈”到“知心姐姐” 从事小儿肝病护理多年,每当看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儿和唉声叹气的家长,王新华心里都非常难受,总想尽其所能去为他们做点什么。为了让患儿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做肝脏穿刺手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王新华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通过“术前做耐心细致的疏导、解释工作;术中讲趣味故事;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有效地降低患儿的紧张感和疼痛感,让患儿顺利度过肝脏穿刺的整个过程。 2006年,小儿肝病科收治了一个罕见的2岁疑难病患儿,患儿去过很多医院,都以各种理由被拒收。患儿的手指和脚趾全都肿胀化脓,创口不断流出散发恶臭的脓血,痛苦不堪。身为人母的王新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主动要求承担这名患儿的护理,此后每一天,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坚持为他清洗脓血、喂药敷药。经过2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患儿竟然奇迹般痊愈了。王新华坦言,在小儿肝病科当了10年的护士,最高兴的是成了几百个“儿女”的“妈妈”,最欣慰的是看到自己的“儿女”们康复回家。 2010年,解放军第302医院成立妇产科,王新华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优良的作风被推举为妇产科护士长。上任不久,她就碰到了一位女性乙肝患者,由于害怕传染下一代,夫妻俩结婚多年不敢要孩子,婚姻也因此亮起红灯。王新华耐心地疏导她:“不要有思想包袱,现在的医疗技术完全可以让你生一个健康的宝宝。”还特意请来一个已经生育健康宝宝的“乙肝妈妈”,与她沟通交流,打消她的思想顾虑。一年后,这位女患者在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科顺利产下一个7斤重的健康宝宝。出院时,她特地抱着孩子前来感谢王新华:“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得了传染病,我是不幸的,但来到解放军第302医院,遇上您,我又是幸运的……”王新华与很多这样的产妇成为好朋友,她们都习惯称她为“知心姐姐”。6年来,有2000多名乙肝产妇在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科顺利生产,通过孕期健康宣教、母婴阻断治疗、科学的新生儿护理,98%以上的新生儿成为健康宝宝。 扎根传染病护理岗位26年,王新华就像“传染世界的美丽天使”,让患者摆脱“病毒感染”,而被她的“真情感染”。正如南丁格尔精神所倡导的,终其一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其所能治病救人,王新华说:“我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