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在急诊科的这一年,我时常被自己周围的同事所感动,感动于他们每天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的瞬间,感动于他们每一次成功抢救的喜悦,更感动于他们因为忙碌而忘了饥饿和口渴。 在急诊工作的这些年,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遇见形形色色的事,看多了生离死别,见多了世间百态。对疾病下达的“死亡通知书”,有的人消极的对待生活,有的人从容的面对死亡。 任何人都曾恐惧过疾病和死亡,只有对疾病和死亡从容的面对,活在当下,才是一种正确的与病魔积极斗争和疾病顽强对抗的人生态度。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血液病的少年来我们急诊科留观室输血。听他说过,他的这种病在血液科住院期间已经确诊了,依靠目前的医疗水平基本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靠每过一段时间到医院来输血才能缓解疾病造成身体的不适症状。 每次在我值班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他年少却步履蹒跚、脸色苍白的身影,我总希望自己能够尽绵薄之力去帮助他。由于经常输血,穿刺也比较困难,因此每次我都尽量一针见血。 记得那一天,他独自一个人来输血,由于输血科规定:长期输血的患者,每隔3个月需要重新进行一次输血前检查的化验,我很负责任地问他:“你距离上一次输血有没有超过3个月?”他回答说不知道,也没有跟医生说。于是我仔细地看了他的病历本发现已经超过3个月,告诉他现在需要重新化验输血前检查了,但是输血前检查需要255元。原以为他会不同意,没想到他却欣然答应了。 补完费,抽完血,平常都是通知工作人员来取标本。他却执意要求自己早点送过去并说道:“自己送去,可以节约一点时间,可以早点输上血。输血科在哪我早就已经很熟悉了!”虽然很想帮他去,但是无奈留观区和肌注室的患者正排着长队等待着我去治疗。看着他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留观室,从他的脚步中看出了他的坚强。经历了这件事后,这个少年就这样进入我的视野中。我开始主动去接触他,进一步了解他。 通常他来急诊科输血都很早,有一天他和母亲却是下午来的,输完血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他母亲怯怯地问我:“护士,我家里离这儿有点远,晚上我们可以留下来睡吗?”我看了一下他的病历本的家庭地址,确实离市区很远,回想起来,每次他一个人来该多么的艰辛。看着他母亲朴素却又诚恳的眼神,我答应了。再后来他告诉我因为母亲要上班养家,所以没时间陪他来医院,因此往后他几乎都是一个人来医院治疗。 第二天早上离开时,母子俩非常感激我。看着他走出急诊科的大门时,外面旭日冉冉升起,看着他积极面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和乐观地对待疾病的身影,正如作者麦卡锡《The road》书中所写的那个男孩一样:
看着他缓慢地走出急诊科的大门,太阳映在他娇弱而坚强的身上,刹那间仿佛他就是一位天使。 记得有一天,我正在抢救室忙得焦头烂额,突然来了一个突发咯血的肺癌患者,一进来,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立马采取了抢救措施。 正当医生向患者家属了解病情时,一般患者都会谈癌色变,而该患者坦率的说:医生你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跟我讲,我自己清楚我得的什么病,我不忌讳这些。”我当时特别的惊讶!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样豁达的癌症患者。 经过一夜的治疗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了,跟她交流后进一步了解得知:原来,她患癌症已经很多年了,一天前,她飞机票都买好了,正准备去海南度假。突然出现咯血情况,便来到我们医院治疗。 在长期的抗癌过程中,除了按时吃药,与她谈话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豁达,也是她寿命延长的关键。任何人都恐惧死亡,敢于从容地面对死亡,才是癌症患者延长寿命致胜的法宝。 第二天早上,她微笑着与医生告别,她说她要去海南度假了,活好生命中仅存的每一天才最重要,人要活在当下。 走之前,她和我们医务人员逐个握手说:“我在海南买了房,有时间到海南来玩,我一定好好招待你们。”看着她走出医院的大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晒在她乐观的脸庞上,感觉是如此幸福的一天。 从她的人生态度中,我领悟到了,其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和疾病的痛苦,还有诗和远方! 作为一名急诊护士,虽然在工作中挽救了无数生命,但是也经常会遇见一些被疾病击垮的人们,我们的前辈时常告诫我们:作为一名医者,对于患者,我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之事也十之八九,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疾病有时是不可预料,也不可避免的。面对任何的疾病或死亡,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抗拒-----我们不能接受当下。我们基本上只活在过去和未来,不在现在。活在过去,放不下已患的疾病;活在未来,却又担心未来,恐惧死亡的到来。 任何人都恐惧疾病和死亡,我们只有从容的面对疾病和死亡,活在当下,从而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过好生命中仅存的每一天,才是面对疾病的正确人生态度。 作者:株洲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易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