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护工老王告诉我,他护理的病人L想找我聊一聊。这让我觉得很突兀,因为不是我负责的病人,病情我并不了解。 老王说,L知道你学过心理学,就和他聊聊吧。我欣然同意,关爱病人的心理健康,作为护士我义不容辞! 下班前的几分钟,L到护士站找我,他的行动不方便,车祸导致左侧胫腓骨骨折,目前是康复阶段。 我忙请他坐下,迅速完成交接班。坐到他旁边,问他有什么可以帮忙的。L半天没有说话,一瞬间气氛变得尴尬。 半晌,L说:“老王说,你能通过绘画看出人的心理,我明天就出院了,所以想找你聊聊。”我明显底气不足,虽然参加了好几期绘画心理工作坊,也分析过上百幅绘画作品,但是还不到“出山”的地步啊!心理学只是我的爱好,分析自己可以,分析别人,尤其是病人我还是很顾虑的。 ![]() 硬着头皮,我找出笔纸,告诉他房、树、人等绘画的基本要求。十多分钟后,L交了给我一幅画,一幅简单的画:带栅栏的院子里,一间平房,房外站着一家四口。笔迹有些凌乱。 我试探着问L:“最近心情不好吧?”没想到L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向我诉说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小时候母亲早亡,现在他已结婚,有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还很小,他的爱人喜欢打麻将,对孩子的照顾不多,在受伤之前他是做生意的,维持一家四口的日常生活绰绰有余…… L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而我不再说话,只是时不时的点头或者“嗯“哦””一句。过了好久,他倾诉完了,说:“谢谢你,你分析的很准。”然后柱着拐杖,一步一瘸地回了病房。也许是错觉,L回去的时候比来时更有力量了。 我不禁莞尔:我什么都没做啊,都是他在说啊! 后来,L一步一瘸的背影老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30多岁的男人,长的有点凶,说起话来也不够礼貌,可偏偏背影满是落寞。 也许,他只是想找个人倾诉吧。成年人的世界,道理都懂,缺少的是聆听的人。我很庆幸,当时我只是听他说,而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给了他自由表达的空间。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努力掌握护理知识,认为能力过硬,就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患者因为疾病来到医院,对疾病的茫然和环境的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压力。除去家人朋友的陪伴,护士适当的参与是不是也能给患者带来慰籍? ![]() 因为L,我试着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当患者或者家属向我抱怨、倾诉,甚至啰哩啰嗦不知所云的时候,只要不忙,我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去聆听并努力感受他们的感受,不做任何评论,再将这份感受反馈给他们。这样的次数越多,越觉得患者和家属需要的只是被尊重、被理解。无论社会地位高低,经济实力好坏,当双方用尊重和理解相互契合时,护理工作开展的就非常容易。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走心护理”吧!而我,在聆听的过程中被肯定,患者可以准确无误地叫出我的名字,而不需要反复宣教。毕竟,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心声的人是最值得信赖的! 周国平说:“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是的,护理工作中,我们不是冷冰冰的仪器,更不是苦涩的药品,而是有温度的护士。这种温度,就是患者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