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原因
(1)操作者原因: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
①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
②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一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一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③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穿刺比较表浅,贴胶布、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使针头左右摆动,穿刺失败导致血管破裂。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与小儿活动过多、皮肤不易绷紧、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等诸多因素有关
(2)患者本身原因:
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
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
(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行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正确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穿刺的技术水平。
(3)血管一旦被刺穿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止血。
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针尖平行进入0.2~0.5cm,抽出针芯,肝素帽旋紧于针座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针尖刺入肝素帽内[2]。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点滴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内脱出;患者原发病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物外渗。
(3)局部感染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
(4)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3)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4)根据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理疗、局部封闭、给予药物拮抗剂等。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经发生坏死,应手术将坏死组织清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5)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如抽出鲜红色血液表示误入动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5分钟。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一般穿刺3次不成功应停止。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1、发生原因
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比如说静点(输液)一些化疗药物,甚至有一些有局部血管刺激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病人是由于本身就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会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有些病人静脉曲张,这类病人尤其长期的站立,比如说坐火车连续做了五六个小时或者原来有过静脉血栓的病人长期坐飞机,或者长期站立的工作再加上负重的劳动,都有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逐渐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回流性疾病导致了局部瓣膜出现了进一步的压迫,所以就会容易诱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相对来讲病因比较复杂,针对不同的病因,在治疗上也是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2、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红线,伴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
静脉炎包括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常见的还是浅静脉炎,深静脉炎就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还有一个名字叫血栓性深静脉炎。如果是血栓性深静脉炎,主要的治疗是针对深静脉的血栓,也就是抗凝治疗,必要的时候要通过手术来去除血栓。
浅静脉炎的治疗比较简单,因为绝大部分浅静脉炎本身没有太大的危险,也就是以疼痛为主,所以只要对症处理,止痛,然后通过外敷药物让它软化,疼痛就会慢慢缓解,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浅静脉炎可能会发展成深静脉的血栓,这是要值得警惕的。还要提起的就是有一种静脉炎叫做游走性浅静脉炎,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前期症状,要提高警惕。
3、预防及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告知选择适的输液途径后再应用,减少药物对外围血管的刺激;长期输液者制定保护血管计划,合理更换输液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给药,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对症治疗。伴全身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1、发生原因
(1)液体和药物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在输液前已被污染,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等致热物质进入体内引起发热反应。液体或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后输入体内即会引起发热反应。
(2)输液器具灭菌不彻底、超出有效期或包装破损、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
(3)输液操作过程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出现与原发病不相关的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C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药前仔细核对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是否变质;输液器具是否在安全使用条件内。
(2)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合理应用药物,注意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
(3)对于轻度发热反应,可减慢输液速度,同时注意保暖。重者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及激素治疗。
(4)发生发热反应后,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必要检查。
1、发生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内科的急症之一,病因主要是有
(1)心脏负荷过重,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外伤引起的瓣膜损害、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另外输液过多、过快也可导致急性的肺水肿。
(2)心肌收缩力减弱、广泛的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可引起,心脏压力负荷过重比如说严重的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还可以由心室舒张受阻一些疾病,比如大量的心包积液引起的心包填塞,导致体循环淤血。
(3)其他原因,组织代谢增加和循环加速的一些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贫血等。水肿的过程分为间质性的肺水肿和肺泡水肿期,临床主要可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端坐呼吸,伴有咳嗽、咳粉红色的泡沫痰、烦躁不安、口唇紫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可闻及满肺的湿罗音及哮鸣音,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及心脏骤停。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泡沫样血性癜,严重者可由口鼻涌出大量泡沫样血性液体,肺部遍布湿啰音,脉搏细速、心率快而且节律不整。
症状: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好发于夜间;阵发性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甚至咳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等;
体征:口唇紫绀,听诊可闻双肺水泡音和哮鸣音;X线可见靴形心、肺淤血、偶见少量胸腔积液。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输液速度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1、发生原因
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以上部分有破损;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守,进入静脉的气体,随血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堵塞肺动脉的入口,引起肺栓塞。
2、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听到挤压海绵似的声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则损害较小,如空气栓子大,患者可因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空气栓塞是非常危急的并发症,空气栓塞早期的症状是神志丧失,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抽搐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有时可以发生行为改变,从轻度的偏瘫到重度的瘫痪。单独或者伴有气体栓塞的过度肺膨胀,可以产生纵隔和皮下的气肿,气胸少见,但是会更为严重。
如果有咯血或者血性泡沫痰,提示肺部出现损害。如果是医源性的气体动脉栓塞,可能会发生心脏的堵塞,导致心脏衰竭。多数患者起病比较急骤,会有烦躁不安、极度恐惧、呼吸困难、发绀、剧烈的胸背部疼痛,以及心前区压抑感,并迅速陷入休克状态。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严密不漏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液体输完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一定有人在旁守候。
(3)发生空气栓塞后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头低足高位,使气体浮向
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使气体随着心脏跳动,混和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4)高浓度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作者:杨丹丹
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参考文献
[1]丁伟,周奇,孙飞虎,孙磊,王维涛,徐平,范晨,王卫东.单切口腋静脉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10):1028-1032.
[2]盛利平.静脉输液技术分层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04):102-104.
[3]郝东伟.门诊中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及并发症的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5):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