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你看过一个精神病人的真实世界吗?”

发表于:2021-3-3 19:35:00 10853 来自: 湖南


《人间世第二季》第六集,讲述了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笼中鸟,缸中鱼,被限制的躯体,也是被禁锢的灵魂。


有人说这一集拍的并不好,因为它所刻画的精神病人,似乎和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他们比一个普通人拥有更好的天分和能力。


CKp4FlwEzBZ65IfA.jpg


但事实上除去病人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也曾是正常人群体中的一份子,纪录片想要带给我们的主题,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见证他们痛苦的疗愈或是发病过程,而是在这种更趋向于平和的日常中,带给我们一份很强大的治愈能力,那也是每一个病人的希望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期待。


我很喜欢这一集,其中有一个患者说的一段话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这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聪明过头的,一种是笨过头的,就是和世人不合,所以才被关在这个里面,但其实我觉得世人有些人也是有问题的,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吧。”


在世俗理解里的精神病人,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因为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让他们变成了身边随时会爆炸的危险品。


可能对于很多曾接触过的人来说,处于发病状态的一部分人,确实丧失了太多基本认知和判断。但也正因为这份思维惯性的存在,让整个社会都有了很强的一份“歧视感”,我想导演最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也是希望能去化解这份偏见。


精神病院里的他们,所有的身份头衔和学术专业都不再重要,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病人”,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好起来,有的人竭尽全力也想要回到正轨,那些在精神世界里迷了路的人,都只是希望在这个小社会里活下去,当我们多了一份理解,再以平和的心态去看他们,或许你也会有一份截然相反的感受。


hy9kK1My8iMI1mcG.jpg


人生百态,是因为遗憾和伤害才衍生出了一份心理补偿与自我逃避。


为什么会生病?除去一部分生理原因和遗传因素,更多人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那份环境的塑造,是那些你极度渴望却没有拥有的,到最后只是变成了一份巨大的情感漏洞,它可以轻易吞噬你,也让你陷入了那个死胡同。


他们是在这里接受治疗,也是被困在了这里,镜头下聚焦更多的是精神分裂和双向情感障碍以及重度抑郁居多,事实上这也是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的病源体,故事开始有一位患者念出了他写的一个小故事:


笼中鸟

这是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却失足被猎人捉住,从此与天空无缘,猎人日复一日地去逗弄小鸟,直到有一天,猎人发现小鸟浑身鲜血淋漓,猎人终于明白,小鸟只能属于天空,只会属于天空。

他叹息一声,捧着奄奄一息的小鸟,想要帮助它,不多时,小鸟竟挣扎着翅膀飞了起来,但它知道,天堂将是它唯一的归宿。


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一则小故事,小鸟是谁,猎人是谁?那些能让我们反思的,也是让我们明白当我们以歧视的视角面对他们,或许下一只笼中鸟就变成了我们自己。


《丈夫得了抑郁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男主得了抑郁症想要辞职,上司却直接对他说“要这样就抑郁了,那差不多每个人都不正常了”,影片中虽代表了讽刺,但不夸张的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抑郁的情绪,它离我们是很近的。


那么所谓的精神患者,他们只是比抑郁更近一步,成为了不可控的情感障碍,再这样来看,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精神病因素,其实并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而对于那些必定会面临的压力环境,焦虑或是抑郁是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了受害者,只是看有没有爆发罢了。


因此当我们不以上帝视角去看那些病人,你会多一份“感同身受”。


yHKXzW2kEC64CItP.jpg


一,心理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意出来


①外星人爷爷——伍宝祥


伍宝祥出现在镜头里,就开始告诉所有人他有个好朋友外星人,他们在一起进化,他是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口中的外星人,其实源于他的幻听,可能那是我们理解里“不存在”的人,但无论他做什么,在他的世界里,都是真实一个人在向他交流,久而久之,他便深信这个人存在的真实性。


他更像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也许曾孤独,也许曾不知所措,却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而满足。


②东东


东东也是精神分裂,后来残留下来的一些症状,就让他时时刻刻觉得别人会害他,时刻一副“全副武装”的模样,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他就像喝水一样去进食,甚至不受控的去抢别人碗里的饭菜,所以他只能吃一些流食,并且需要医护人员的陪护。


他同样是陷入自我的世界,我们不敢去设想曾经的他遭受了什么样的伤害,只是镜头面前会说英文,会唱歌的他,让我们无法将他描绘成一个可怕的人。

而事实上对于他们这类慢性且反复的患者来说,他们治愈的过程其实希望渺茫,从进入医院开始,或许就代表了一辈子的“抗争”。


秦博导演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回答:


精神类障碍有一百多种,大家以为的疯子,伤人狂暴的病人,其实只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精神病人,就是我们片子里的样子,伤害最多的,其实就是自己,像买了白草枯寻死的病人一样。所以我们并没有刻意避开那些重的,而是反映了真正的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


他们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比起责怪,更多的应该是心疼,因为他们,也不是故意变成这样,所以当你身边有这样一个行为怪异却善良的人,不要害怕他们,听听他们讲他们的那个世界吧。


QG9goR9rrze8RRo9.jpg


二,情感迷失,在压抑的环境中被重新塑造


①大二法学生


影片中出现的很多人的脸都打了马赛克,在其中,有一个大二法学生,她因为双向情感障碍来到这里,一种地狱与天堂交替出现的情绪障碍,让她在人生韶华备受煎熬。


她也是最后治愈出院的,她曾像个暴躁的小刺猬,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妄图在父亲那里换来筹码,但在她的身上,也是让更多年轻人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双向情感障碍分为躁狂相和抑郁相,比起抑郁症的单一性,它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故事里父亲站在他的视角一直很自责,以为是自己让女儿变成了这个样子,小时候与妻子的争吵,给了孩子太多阴影,数次落泪的他,多希望能替女儿遭罪。


但事实上家庭的原因只会是其中一个环节,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的塑造中,一代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压力是无论你在哪个环境一定会存在的,人生百态,终其一生的努力,都不过是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但我们不能去责怪一个人是因为脆弱才会生病,他们是扛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实在扛不住了才倒下的。


②住了三十多年的周智玲


另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人,她叫周智玲,已经在医院里住了三十多年了,十八岁第一次发病,到后来临床诊断痊愈,她却并不想出去了,也出不去了。


她说,在外面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却在病房里谈了三次恋爱,病友间会写信,会写诗,失去了社会的依托,她根本无法再去融入外面的世界,便一直待在了这里,但在这里的她,收获太多意想不到的满足。


她也是双向情感障碍,她们在情感世界里迷失,任何对他人来说最正常不过的选择,却是她们世界里爆发的导火索,也许兴奋的时候她们比别人更开心,但痛苦的时候却是千倍万倍的偿还。


而无论是出院了也好,还是留下来也罢,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是她们最无所畏惧的选择。比起同情,她们最需要的,是永远不要因此定义她们的“与众不同”。


给她们一个融入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医院也好,外面也罢,她们都需要重新开始。


SjVgT2wW8U2jUw8W.jpg


世事无常,缺失的陪伴背后,是他们被抛弃的残忍


第一层面更多的是聚焦到了病人本身,但在大环境里,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生存问题,这也是纪录片的第二部分聚焦的视线。


一,肖云生——前妻控诉,儿女不管


肖云生在医院里住了十年,除去最开始家人间相互推脱的说辞,到如今他已经彻底被放弃了,前妻和他争论,已没有任何义务或是能力能照顾他,而儿女们则是直接采取失踪的方式,让医院再也联系不到人。


虽说医院和社会低保承担了一部分赡养这个老人的义务,但他内心的失落感,又怎么会不伤心呢?他曾对着镜头说:


儿子也不来了,女儿也不来了,原来来,一年来一次,儿子也是一次,一次只有几个小时,十年了,不是一天两天。


无不让人心酸这个生病的老人的遭遇,但事实上在更多现实里,他的不幸甚至具有代表性。


有研究显示,大约17%左右的精神病患者存在监护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监护人年事已高、自身体弱多病等原因造成。在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监护不足问题更加严重。造成精神病人长期住院的原因,除了精神疾病因素外,还有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监护、社会歧视、监护人拒绝履行监护责任、长期住院导致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等因素……


比起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复杂人性里的人心,也同样“丑恶”的让人不敢直视,而在这一方面,也尤其让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PDU9A217DEHD1DMZ.jpg


二,达到出院标准却不能正常出院的人


对于能出院却出不了院的,主要分为三个因素,经济,家庭以及社会。


①经济原因


这是第一个方面,有很多病人疗愈过程非常漫长,几十年的光阴,需要经济的堆砌,而出院以后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的他们,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一个社会生存下去。


年轮带走的,不只是光阴,更是一个时代的更替,当亲人间的联系如同肖云生一样变得越来越淡薄,他们也就彻彻底底失去外面的家了。


再加上他们早已丧失了太多独自生存的能力,便只能待在医院里,过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②法律原因


法律层面其实也就代表了家庭,因为出院的精神病人,他需要满足法定监护人的同意,但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一层面,陷入了另一个两难的境地。


我们需要去监控他们的情绪,也要确保他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是绝对安全的,而临床方面的痊愈,只代表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精神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极强的反复性,任何对普通人来说正常不过的常态,却有可能在某一瞬间成为让他们爆发的导火索。


所以这一层面,对于能出院的病人,一定是需要一个负责任且有能力照顾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脆弱”,也一定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在乎。


oh3gj885gueHX5x8.jpg


③社会歧视


关于社会歧视这一方面,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是很多人再次陷入危机的诱因之一,并且一定是十分明显的存在于我们周围。


如同那个大二的学生,学校领导来医院看她,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希望她能退学,表面上讲是学校压力太大加上她成绩并不优异,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她生存,设想中或许她可以选择再参加高考,或在老家上个专职院校,毕业后拿个三五千工资,也能称得上安稳。


听到他们这样同父亲商量的时候,我非常难受,也很形象的代表了很多人的选择,因为生过病,就仿佛永远摘不下这个标签,人们绕道,远离,也是生怕影响到了自己。


“精神病”一旦被扣上就代表了贬义,无论怎么努力,都太难消除人心的隔阂,记得当时这一集纪录片播出以后,很多人突然站出来说“他们一点都不了解精神病这一群体”。


可人们想要看到什么呢?是一次次悲剧的发生?还是那些人永远只能被关在笼子里?你曾想过因为你的这份歧视将给这一群体带来多大的伤害吗?


故事里有一个年轻时候在杂技团表演的人,他会很兴奋的和节目组分享他年轻时候跳舞的照片,说那时他和他的舞伴有多整齐,也有八年没拉小提琴,一度再也不敢碰,却依然忍不住想要在镜头面前小试牛刀的人,他们曾经有多么精彩的人生,我们都能从他们骄傲的神情里感觉出来。


生病的女学生害怕的是考试会挂科,被问人生有何意义的患者,可以很坚定的讲出“活着本身就已经非常有意义”,那些满怀希望与激情踏出那个囚笼回到天空的鸟,从来不该再次被伤害。


就请多一丝理解吧,即使无法做到靠近他们,也请相信他们的善良,不要以任何形式伤害他们,也给他们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w6c0J6J0aNSt37ZV.jpg


向阳而生,与自我和解,也是学会和整个世界握手言和


纪录片的最后,是穿着整齐划一衣服的病友在文艺汇演上表演的大合唱,那一瞬间的他们,和整个世界融为了一体,也再没有人去区分何为正常不正常,故事回归到了两个不同方向的结局,留下来的人将这个小笼看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所谓“只有病人才能看见病人”,这里的他们是一样的人,也成了他们的新世界。


老了,就不再向往外面的天空了,那些未知的风险,他们没有任何勇气再去承受一次,所以某一方面来讲,这个能让他们看病的地方,也成了他们最强大的保护伞。


当然有留下的,就有无论如何也想要离开的,他们希望在外面的世界里有全新的开始,那些未做完的梦,也是给自己以及身边人一个机会。


他们曾拥抱在一起痛哭,曾彼此抱怨为什么生病的会是自己,但当一切过后,他们都只是变成了更无所畏惧的人,那一个灯火通明的远方,无论未来如何,想起曾经的自己,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勇敢。


故事到这里回归到了非常和谐的状态,也让很多曾经不了解的人对于精神病群体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无论你的感受是什么,我都希望他代表了美好与善意。


比起其他生死修罗场的痛,这一集的平和同样显得如此厚重,精神类疾病在如今越来越普遍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却从来不是我们以为的“可怕”。


这一集能让我有如此多的感触,也是因为故事里的他们也曾有过我的家人,那些危险的“情绪危机”确实可以让一个如此美好的人轻易变成另一副模样,这一方面它也确实很残忍,但对于生病的人来说,他们又是如此让人心疼。


VAD114PoOIO1RYh1.jpg


想起华晨宇为抑郁症群体写的一首歌《好想爱这个世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伤疤,就丢给回忆吧,放下, 才得到更好啊,别怕 ,别怕……”


没有更多的言语可以去安慰,只是如果你是病人,希望你竭尽全力让自己好起来,飞出那个鸟笼,如果你是普通人,希望你在看过这样一群精神病人的世界后,至少可以理解他们,也做到不再歧视。


世界很大,未来很远,希望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更明亮的远方。



来源:港湾身心灵       
收藏
送赞 5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