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长是一则故事—记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肾内科病区

发表于:2014-12-24 15:45:05 3677 来自: 湖南

 记得科室组建时,治疗室、会诊厅、病房里空空如也,四壁徒然。规章制度既不完善,又存在落实的问题,医生疑虑、护士稚拙、病患担忧、家属不放心,整个科室都处在“白手起家”般的状态。而如今各项制度趋于健全,落实得当,医护人员把责任扛在肩头,病患和家属把笑容挂上了眉头,信任和关爱萦绕在每一位的心头。

  从病房开放到现在,近四个月过去了,一路走来,说筚路蓝缕、风雨砥砺或许有些夸张,但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信任照顾、呵护关爱却是促使科室走向井然有序的法宝,是科室成长壮大的唯一理由。我们护理人员从不同的科室走来,一同汇聚在此,由于之前的护理对象与肾内科病人差异较大,我们对肾内科这样专科性极强的医学、护理领域知之甚少,对内瘘、腹透护理等接触不多,因此倍感压力。但病患和家属把生命交托给我们,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知难而上成了我们护士首先要培养的习惯。再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不断操练和沟通,在加班加点中,我们把病患熟悉起来,把业务熟练起来,逐步从稚拙的新手变成了娴熟的能手,病患和家属也从最初的担心、不信任到了现在的放心、积极配合。

  我亲历的几个故事就是科室和我们护理团队不断进步的最佳诠释。

  30多岁的陈先生,做了一年的腹透,因为腹膜感染入院了,刚来下沙院区肾内科的时候,由于科室刚组建不久,他对我们充满了疑虑和担心:“你们行不行啊,别再把我感染了,看你们都是新手嘛,有没有做过腹透啊……?”病患的不信任就是护士的最大阻力,同时也是催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面对陈先生的质疑,我们要做的就是释疑。通过不断向有相关经验的护士学习,自己私下用心练习,与医生勤沟通,与陈先生多交流,小心翼翼的为他做腹透,不久之后,陈先生不再排斥和抗拒了,反而主动配合,我们也松了口气,内心有了成就感。

  护人也护心。严阿姨是一位80岁的退休教师,为了给她营造家常、轻松的治疗环境,我们每次都微笑着帮她做护理,时而陪她聊天,话家常。她对我说,5年前得知自己患了尿毒症,整日以泪洗面,内心消极,觉得自己活了70多年足够了,不愿接受透析。但是儿女们都希望她能好好治疗,于是就来医院做内瘘,坚持规律血透。5年来,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在家常和朋友喝茶、聊天、遛弯儿、搓麻将,生活有了色彩,人也开朗健康了许多。她说这5年是你们医生护士给的,我说这是你自己想开了,心理调理过来了,身体也随之好转了。严阿姨在下沙院区住了一两个月,常说我们护士态度好,和蔼亲近,让她感觉很放心,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不觉得孤独。严阿姨每天都配合治疗,还时不时给其他病人做心理指导,整个病房都变得温暖、欢乐、明亮了起来。

       医护病患一家亲

  另外一个患者,卢阿姨,是一位做了7年血透的病人,漫长的治疗,不仅自己身体十分受罪,而且身心俱疲,更是家里的负担。虽然她女儿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但是长期痛苦的治疗仍然让卢阿姨郁郁寡欢,精神萎靡,平日里几乎不怎么说话,与周围的病友也没有处的很融洽,只是在我们例行诊病、查房、护理时有一句没一句回答我们的问题。见此,我们护士更加明白调节她心情的重要性,只有把病房变成家,用我们的欢声笑语感染她,她才能由内而外的好起来。于是笑容满面的为卢阿姨做护理,营造温馨、快乐的环境就成了我们护士的责任。由于病情需要,卢阿姨要经常做腹透,她的家属很是担心,因为腹透需要家属自己来操作,而她的女儿感觉腹透程序繁复,自己很难掌握好,心理斗争很厉害。我们热心的劝说,耐心的帮助她学习如何腹透,这个过程对我们这些来自不同科室,刚到肾内科的护士而言,也是心理疏导能力、专业知识和讲解演示水平的三重挑战。我们下了一番功夫,私下里不断学习,在带教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都完成了腹透的考核。通过细致的反复的讲解、手把手一遍遍示范要领,演示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家属由开始的抵触,开始转变态度,在十节专门针对家属的训练课上完后,卢阿姨的家属顺利完成了考核,最终接受了腹透,还跟其他做腹透的患者探讨经验。卢阿姨在我们和家属精心照顾下,做了几次腹透,心情舒畅多了,在病房里也开始有了欢声笑语,每次我们走近她时,还主动笑眯眯的向我们打招呼,请我们吃水果。

  我们见证了科室的成熟,病人见证了我们的进步,肾内科病区这个小小的港湾,让我们在经历故事中成长,在成长中细述故事。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