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外科护理常规,超全知识点复习总结

发表于:2015-7-7 16:11:55 5014 来自: 湖南长沙
外科护理常规,超全知识点复习总结

碘过敏试验-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作肾脏、胆囊、膀胱、支气管、心血管、脑血管造影。此类药物可发生过敏反应,在造影前1-2天须先作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作碘造影检查。

一、试验方法

(一)口服法口服5%-10%碘化钾5ml ,每日3次,共3天,观察结果。

(二)皮内注射法取碘造影剂0.1ml作皮内注射,观察2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三)静脉注射法取碘造影剂1ml(30%泛影葡胺1ml),于静脉内缓慢注射,观察5-1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必须先行皮内注射法,然后再行静脉注射法,如为阴性,方可进行碘剂造影。

二、试验结果判断

(一)口服后有口麻、头晕、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

(二)皮内注射局部有红、肿、硬块,直径超过25px为阳性。

(三)静脉注射过敏反应同青霉素。

少数病人过敏试验阴性,但在注射碘造影剂时发生过敏反应,故在造影时仍需要备好急救药品,处理同青霉素。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颅骨骨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骨折的本身,而在于可能同时存在颅内血肿和脑的损伤而危及生命。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一)解剖概要

  颅盖骨的外板厚,内板较薄,内外板表面均有骨膜覆盖,内骨膜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隆部,内骨膜与颅骨板结合不紧密,颅顶部骨折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颅底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匀,有两侧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脑神经和血管由此出入颅腔。颅底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颅骨的气窦(如额窦、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均贴近颅底,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形成脑脊液漏,也可由此导致颅内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颅盖骨折:线形骨折常合并有头皮损伤,骨折本身依靠触诊很难发现。凹陷范围较大的骨折者,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但小的凹陷骨折需经X线摄片才能发现。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

  2.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多为强烈间接暴力引起,颅底骨折虽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一般视为内开放性骨折。

  (1)颅前窝骨折:表现为眼睑青紫,眼结膜下出血,俗称“熊猫眼征”、“兔眼征”,鼻和口腔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合并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出现瘀血。脑脊液漏从外耳道流出,如鼓膜未破,则可沿咽鼓管入鼻腔形成鼻漏;有时骨折累及蝶骨也会出现脑脊液鼻漏。可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

  (3)颅后窝骨折:在耳后及枕下部出现皮下瘀斑,脑脊液漏至胸锁乳突肌和乳突后皮下,偶有第9——12对脑神经损伤。

乳房良性肿块-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一)乳房囊性增生病

  1病因病理 ★★★①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致乳腺各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

  2临床特点 ★★★③乳房胀痛,可呈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多数为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或局部乳腺增厚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3治疗要点 ★★★②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可观察1至数个月经周期,若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则可继续观察,如无明显消退,可考虑手术切除及活检。

  (二)乳房纤维腺瘤

  1病因病理 ★★★①本病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的20~25岁青年妇女,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和质异常有关。

  2临床特点 ★★★③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发展缓慢,月经周期对肿块无影响。

  3治疗要点 ★★★②乳房纤维腺瘤虽属于良性,癌变可能性小,但有肉瘤变的可能,故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

  1病因病理 ★★★①多见于40~50岁的经产妇女。75%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有绒毛,易出血。

  2临床特点 ★★★③病人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衣服才被发现,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常不能触及肿块。

  3治疗要点 ★★★②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损伤性气胸-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在胸部损伤中,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气胸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气胸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三类。

一、闭合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闭合性气胸系空气经肺或胸壁的伤道进入胸膜腔,伤道立即闭合,不再有气体进入胸膜腔,此类气胸抵消胸膜腔内负压,使伤侧肺部分萎陷。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二)临床表现

肺萎陷30%以下者,多无明显症状。大量气胸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和气促等,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有时尚伴有少量积液。

(四)治疗原则

小量气胸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治疗。大量气胸需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以排除积气,促进肺及早膨胀。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开放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开放性气胸系胸膜腔经胸壁伤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以致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主要是由刀刃锐器或弹片、火器造成胸部穿透伤造成开放性气胸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和大气直接相通,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使纵隔移位,健侧肺受压。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此外,吸气时健侧肺扩张,吸入的气体不仅来自从气管进入的空气,也来自伤侧肺排出的含氧量低的气体;呼气时健侧的气体不仅排出体外,亦排至伤侧的支气管及肺内,含氧低的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而造成严重缺氧。

(二)临床表现

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胸部及颈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示伤侧肺明显萎缩、气胸,气管、心脏及纵隔明显移位。

(四)治疗原则

1.紧急封闭伤口 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口,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2.抽气减压 行胸膜腔穿刺,减轻肺受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3.进一步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4.剖胸探查 适用于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者,予以止血、修复损伤或清除异物。

5.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吸氧、纠正休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肺或支气管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而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升高。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

(一)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的高压迫使伤侧肺逐渐萎缩,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处于高压下,积气被挤入纵隔并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发绀、烦躁不安、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2.体征 气管向健侧偏移;伤侧胸部饱胀,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小,明显皮下气肿。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腔大量积气、肺萎缩,气管和心影偏移至健侧。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抽气后症状好转,但很快加重,如此反复。

(四)治疗原则

1.立即排气减压 在危急状况下可用一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点连线处刺入。

2.胸膜腔排气,以降低胸膜腔内压力。

3.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腔引流管(通常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连接水封瓶。一般肺裂口多在3——7日内闭合,待漏气停止24小时,经X线检查证实肺已膨胀后拔除引流管。

4.剖胸探查 若胸腔闭式引流管内不断有大量气体溢出、病人呼吸困难未见好转,提示可能有肺及支气管严重损伤,应行剖胸探查并修补裂口。

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