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错误已成为威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大数据调查显示,用药错误未给患者带来伤害(A级和 B-D级)称为接近错误,其比例高达 99.26%。护士是用药的直接执行者,研究表明,护士是引发用药错误的主要人群,50% 的用药错误是由于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导致。因此,关注导致错误发生的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应是用药安全管理中的监测重点。
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医院内护士在用药过程中违反用药安全操作规程,曾经引起过用药错误或可能导致用药错误的行为。
日本事故委员会提出的 SHELL 模型包括系统的中心:人,以及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软件、硬件、人件和环境 5 个方面,该模型意在强调人员在医疗不良事件分析中的重要性,注重人员与系统间的互动,避免过度强调系统的责任而偏离失误发生的根本原因。
基于此,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进行调查,结合 SHELL 模型,建立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01 护士自身素质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具有直接效应。
护士掌握丰富的用药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医嘱并未经过临床药师审核而是直接由护士审核,护士对医嘱完整性、正确性进行辨别是预防用药不安全行为的关键。但由于药品更新换代较快,护士对临床新药的药理作用认知比较缺乏,而护士培训和继续教育中,主要以护理知识为主,药学专业知识及安全防范等内容较少。此外,护士缺乏药物剂量计算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导致发生用药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建议
护理管理者应有计划地组织护士进行药物知识培训和用药安全指导,不断更新相关药学知识。同时,建议从基于时间的培训转向基于能力的培训,确定能力范围并将其映射到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核心课程的过程,进而提高护士药物知识水平和用药安全责任意识,保证用药安全。
02 软件(制度及管理)不仅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具有直接负效应,还可通过影响护士自身从而间接影响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
研究发现,造成护理工作疏漏的原因归咎于用药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监管不到位。管理者管理行为及差错管理氛围会影响员工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习惯,研究证实,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分配不合理、工作强度过大等亦是影响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建议
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的改变不仅仅是护士个体的行为,更应纳入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03 人件(用药相关人员)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具有直接效应,用药相关人员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用药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患者等。研究证实,医护在安全用药方面对各自的角色和责任缺乏统一认识,沟通不良是用药不安全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医嘱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护士用药治疗关系最密切,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的基础。相关研究发现,医生下错医嘱、频繁更改医嘱、医嘱字迹潦草都会影响医嘱的准确执行。
研究发现,药师能够在医嘱、给药和监测环节发现存在的用药安全问题,有效防范医嘱错误、药品配制错误和患者用药宣教不到位等问题。
同时,患者病情复杂、用药依从性差、医患关系紧张对于护士用药安全也有重要影响。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管理可有效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调查显示,多数患者愿意参与自身护理和医疗保健,91% 的患者认同其应该协助医护人员预防错误的发生。
建议
管理者应加强科室团队合作,重视对药师的管理,保证医嘱信息的准确性,鼓励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参与用药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04 环境因素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具有间接效应,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护士从而间接影响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
护士在不适当的照明条件下工作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烦躁、药品在不适宜的治疗室环境中储存和配制极易受到污染,从而严重影响临床用药安全。
2017 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提出,鼓励主动报告患者不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安全隐患,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与降低患者安全类指标(PSIs)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而护士长和同事对用药错误报告的态度是影响护士对其态度和意向的主要因素。
建议
护理管理者应建立一个开放、非惩罚性的安全文化氛围,鼓励积极上报,公开讨论错误,以消除用药不安全行为,从根源上防范用药错误的发生。
05 硬件(仪器设备)对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具有间接效应,可通过影响护士从而间接影响护士用药不安全行为。
科室有识别患者身份的仪器(如PDA等)及完善的药品信息电子系统对安全用药至关重要。研究现,电子医疗记录、电子处方、药物条形码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可有效减少用药错误,但使用这些信息工具也可能产生新的不安全行为。
建议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科室信息化管理,积极完善仪器设备并定期定人员检查其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给予临床护士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