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护网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89岁高龄了 他还在门诊坐诊

2013-9-6 09:15| 查看: 867| 评论: 0


 
  
  89岁高龄的黎介寿院士仍坚持在门诊接诊。
 
  中国江苏网7月22日讯 89岁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却“停不下来”。每周一上午上院士门诊,每天抽查一个普外病房;给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上课,带着学生们进行肠移植科研,这些在常人眼里已经足够“连轴转”的日程安排黎介寿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7月15日,扬子晚报记者亲历了黎介寿院士的专家门诊,探访这位病人盛赞的“当代神农”奋斗大半世纪的动人故事。

  
  每位病人起码看半小时
  “院士门诊”让护士们直喊心疼

  早晨8:30不到,南总门诊大楼黎介寿的办公室里,89岁的老院士麻利地穿上白大褂,拿起听诊器,再一次照镜子,微笑。“病人如果得到了我的肯定或者是微笑,对他们而言,也是一剂希望的‘心药’。”黎介寿笑着告诉记者。
  来自陕西的患者许军(化名)成为了黎老当天的第一位患者。由于不全性肠梗阻,许军做过节段小肠切除。但肠道出现瘘口,不得不多次“返工”,人也日渐消瘦,只能靠营养支持来维持生命。他是插着鼻胃管,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门诊的。
  拿着许军多次手术前后的CT造影,黎老仔仔细细看了很久。“想不想恢复吃饭?”检查过患者的刀口和营养支持的具体情况后,黎介寿亲切地问。“想!当然想!”被老院士问出了心声,许军的回答振作了很多。
  在许军的门诊病历上,黎介寿拿起水笔,一笔一画清晰地写下自己的诊断,“仍有少量腹水,也有可能有肠道轻度水肿,建议恢复肠内营养……”并端端正正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黎介寿”。字迹清晰工整,和他的为人一样简洁而有力。
  “老神仙说我能活了!”拿着黎介寿的亲笔诊断,许军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在黎介寿眼里,让病人看到自己,获得一份安心,正是他坚持在门诊坐诊的根本动力之一。
  老爷子毕竟也一把年纪了,所以一次门诊限号5个病人。在“院士门诊”门外,负责叫号的护士小甘亲切地称呼黎介寿“老爷子”,89岁的老院士坚持上门诊,小甘既钦佩又心疼,“很多时候来的都是老爷子的老病人,他经常给他们加号。黎老看病是出了名的细致,每位病人起码看半小时。有一次看完十个病人,已经到下午一点了。”
  
 
  20年里从没开过“第一刀”
  他接诊的都是危重“返修”病人

  在南总普外研究所,90%以上的肠瘘病人是国内其他医院治不好的危重患者,每个病人的治疗都要承担极大的风险。黎介寿曾经这样告诉过南总政委陈忠良,自己“20年里没有开过第一刀”,在手术台上抢救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各种肠瘘“返修”的危重病人。
  虽然接诊的都是危重病人,但黎介寿不做没把握的手术。他反复叮嘱医务人员,无论是多么疑难的病症,无论是多么危重的患者,都不能推诿,风险他担着。南总普外科副主任朱维铭对黎老的拼劲儿由衷钦佩,“每例病人手术前,老爷子都要进行讨论,一次不够,两次、三次,就像一个排爆专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普外研究所曾经收治过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因肠瘘伴随大出血而多次手术失败,送到普外科时,肚子上已经动了4刀。准备手术当天,病人的母亲在过道上认出黎介寿,请他帮忙再看看儿子之前手术时拍下的照片。经验告诉黎介寿,手术之所以多次失败很可能有“埋伏”。他戴上眼镜仔细观察照片,经过分析,断定病人患有先天性血友病,必须在肠瘘手术前输入凝血因子才能避免大出血。
  黎介寿立即打电话给主治医师:这台手术暂停。这时,距术前只有半小时!经过检查,病人果然是血友病患者。患者家属对黎介寿的钦佩更深一层,“这老爷子神了!”
  “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手术,救活了一个人,我感到最幸福!”揣着这份动力,年近九旬的黎介寿至今仍然每天早上7时出门上班,晚上7时后才下班,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为了避免因为高龄握手术刀会抖的问题,黎介寿甚至还定期做俯卧撑,增强体质。普外研究所的医务人员既心疼又钦佩地称他为“拼命三郎”。

  
  他和实验猪当了七年“邻居”
  终于打破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

  黎介寿是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但纪录的打破却是从动物实验开始做起。为了做好动物实验,黎介寿在动物实验室与实验猪“同住”了整整七年。普外科总护士长彭南海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里,黎老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来到实验室,给猪打针、上药、喂食,观察猪的反应,记录各种数据。“有一次我送饭给黎老,发现已经两鬓斑白的黎老,正站在手术台前,满头大汗地给一头实验猪做小肠移植手术,猪的粪便溅了一身。”动物实验室里没有空调、闷热异常,在这样非常简陋的条件下,黎老从动物实验开始做起,终于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94年3月12日,一名叫杜新平的短肠综合征女青年被推进手术室。黎介寿站在手术台旁,果断地打开患者腹腔,取肠、修肠、缝合,11个小时后,一段250公分小肠接到她的肠子上。手术的成功,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手术成功后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并发症。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克服肠外瘘并发症,黎介寿甚至在自己身上动刀试验。他在左大腿上划开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忍着疼痛将调剂好的胶水,一滴一滴地涂抹在伤口上。几天后,黎介寿发现自己的伤口奇迹般愈合了。随后,他又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4%。

  
  他给学生“保驾”,一站八九个小时
  还为医学院本科生站着上了21年课

  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1994年打破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黎介寿的名字和他的46项高等级科技成果奖连在一起。但在老人眼里,自己带头科研之外,拥有一支具有发展潜力的储备人才队伍才是全军普外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在南总普外科,黎介寿既是“总备班”,又是“消防队员”。遇到手术风险比较大的病人,年轻医生在手术台上下不来了,总要喊“消防队员”黎介寿“救场”。
  黎介寿的学生李幼生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给患者进行“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手术时,由于手术风险大,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在八九个小时的手术中,黎介寿始终站在一旁“保驾”。
  “你不为年轻人多承担些责任,他们就放不开手脚。”对于自己给学生“保驾”的举动,黎介寿的回答简洁有力,“我就是全所的‘总备班’,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不光是在医院,在南大医学院的课堂,黎介寿也坚持为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上了21年的《外科学》。
  南大医学院书记韩晓冬告诉记者,《外科学》课程两个半学时,黎老都是坚持站在讲台前,21年里已经为14届428名的南大本科生授过课,是国内极少数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全部回复(0)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