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功能性便秘(FC)患者症状、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FC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应用临床症状积分法、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60例FC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并结合自我调节理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社会心理支持和生物反馈训练,比较干预前后的各评分值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满意度。结果(1)FC患者SAS、SDS评分高于中国常模(P<0.01);除躯体疼痛外,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P<0.01);临床症状中,症状总积分与SAS、SDS均成正相关(P<0.01);(2)综合护理干预后,症状积分、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除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外,生活质量其余维度均显著提高(P<0.05),总有效率为90%,总满意度为96.7%。结论应用自我调节理论对FC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FC患者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护理干预;自我调节;生活质量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功能性肠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有10%~15%的健康人群受到便秘的困扰,亚洲地区约为1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脑肠轴理论提示精神心理因素是FC产生的重要病因,突出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我院胃肠动力中心自2006年来,应用自我护理调节理论对60例FC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RomeⅢ诊断标准,选取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男性16例,女性44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8.9±17.5岁,病程在1~30余年;上述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和/或腹部手术史,所有受试者在治疗期间不使用任何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1.2方法由专职主管护师应用自我调节理论进行FC的综合护理干预。成立FC护理干预质控小组一制定护理干预路径一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一评价干预效果。FC护理干预质控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和2名专职护士组成,护士长任组长,制定护理干预路径,对护理人员进行FC相关知识及干预路径培训,由专职护士按路径实施,评价效果后签名。主管护师评价2~3次/周,护士长1次/周,并给予个体化指导,干预1个疗程(10次)后进行总评价。 1.2.1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干预、社会心理支持和生物反馈训练 1.2.2认知干预应用自我调节理论,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FC。在干预前,解释FC的病因、特点、症状、与器质性便秘的区别、预防、应对方法及FC治疗进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指导其改善饮食结构,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科学地增加日常活动量,调节情绪等。通过系统的教育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对FC的科学认识,树立正确信念,建立积极应对方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1.2.3社会、心理支持(1)情感交流:专职护士隔天1次与患者交流20~30 min,耐心听取患者的内心感受,仔细观察患者情绪动态变化,在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让患者认识和找出不良想法,充分了解应激、情绪、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辅导他们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2)指导其每天填写患者日记卡:记录每日大便性状、排便费力、腹胀、坠胀感及频率等情况,动态观察改善情况,增加治疗信心;(3)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支持患者治疗,以乐观的态度、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感染患者,提高患者心理应对水平,使患者明白自己有坚强的后盾并非孤军奋战。 1.2.4生物反馈训练生物反馈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采用Polygraf ID8全消化道动力检测及生物反馈训练系统(丹麦Medtronic公司)进行训练。训练前,用解剖图向患者解释肛管直肠的解剖特点及排便机制,通过直肠指检,了解患者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的舒缩情况。患者取侧卧位,将肛管电极和一根单通道测压导管插入肛管和直肠,肛直肠压力信号通过计算机反馈至显示器上,首先让患者识别自己肛直肠和腹肌运动的正常和/或异常图形,再指导息者学会并掌握增加腹内压、收缩和放松肛门的动作要领,反复训练;对于盆底肌痉挛的患者鼓励其自主放松肛门,达到松弛盆底肌的目的。每次训练40~60min,隔天1次;2周后每周2~3次,每个疗程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患者在家中自行训练(巩固在医院学会的动作),2~3次/d,每次20 min。 1.3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1.3.1 临床症状积分分别对以下症状进行积分: 排便间隔天数、排便困难/用力排便、排便不尽/坠胀感、粪便性状、腹胀5项,每项分无、轻、中、重度4个等级,治疗前后记录变化。干预1个疗程末进行有效率和满意度测定。 1.3.2心理状态测评在精神心理科医师帮助下,由专职护士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个疗程末对FC患者进行测评。测量工具: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评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先由患者进行自评,然后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干预前后评分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并与我国常模作对照分析。 1.3.3生活质量测评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一36)嘲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其中包括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八个维度的分数。每个项目得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3.4评估方法及时间专职主管护师在评估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加任何暗示,由患者自行填写后收回,不便书写者,根据患者意见由家属协助填写,结果由专职主管护师评价。第1次评估在患者第1次干预前;第2次评估在干预1个疗程(10次)后(即干预路径结束)进行干预后评估。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录入SPSS 1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等级资料和计量资料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护理干预前后两样本比较,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不齐时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FC患者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比较护理干预后,5项症状和总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显效者达71.7 0A(43/60),有效者18.3%(11/60),总有效率为90%。对干预后症状总满意度为96.7%(58/60)。 2.2 FC患者心理状况干预前FC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干预后评分显著降低,且与中国常模无统计学差异,P<0.01。 临床症状和SAS、SD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总积分与SAS、SDS均成正相关(r=0.222,0.385,P<0.01)。 2.3干预前后FC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国常模测评结果的比较干预前FC患者,除躯体疼痛外,生活质量较中国常模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干预前后对比,除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外,均显著提高(P<O.05)。 3讨论 3.1 FC患者心理状况异常,加重了症状,影响了生活质量精神心理状态异常是导致FC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发现,FC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型和/或焦虑型心理障碍倾向,且临床症状与之高度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生理的严重影响。脑肠轴理论认为,精神抑郁、过分激动或负性生活事件,使机体条件反射障碍,高级中枢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增强,导致肠壁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产生便秘。 3.2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FC患者心理状况和便秘症状,全面提高FC患者生活质量。 3.2.1认知干预有利于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研究发现,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控制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和情绪处理方式的失衡是产生症状的关键。自我调节理论认为心智映象是应激应对的必需环节,这往往是基于过去的经历,并形成一个框架以促进应对。我们采用的认知干预方式,使患者全面正确认识FC,建立治疗信心,学会充分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负性影响。此外,鼓励患者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改善饮食结构,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科学地增加日常活动量,自主调节情绪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总有效率为90%,患者满意度达96.7%,实证了认知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3.2.2社会、心理支持明显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本研究在认知干预基础上应用交谈法,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教其学会自主控制情绪,消除焦虑和抑郁;指导患者填写日记卡,动态观察症状变化,增强患者治疗信心;鼓励家庭成员支持以提高患者-U理应对水平,监督并及时反馈患者的身心体验,有效保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降低,证明社会、心理支持可显著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很好地预防了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导致FC的发病。 3.2.3生物反馈训练有效改善FC症状,结合心理干预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系统评价显示,生物反馈治疗FC整体是有效的,总有效率为62.4%。本研究结合心理干预后行生物反馈训练,各症状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有效率达90%。说明辅以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生物反馈有效率。 3.2.4确保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是护理干预成功的关键为了确保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研究成立了FC护理干预质控小组,制定了严密的护理干预路径。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士长加强全程监控,合理安排,保证每项措施落实到位,这是护理干预成功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中患者满意度达96.7%,进一步证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到位,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