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一级学科”的含金量充分地体现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选择了将护理学科群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群之一,与移植学科群等一并列入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
如何将“一级学科”的含金量充分地体现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选择了将护理学科群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群之一,与移植学科群等一并列入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临床医学近几年快速发展,作为并行的一级学科,护理学科不仅要配合临床医学的发展,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实现护理专业的突破与发展。”大医二院护理部沙丽艳主任介绍,近年来,大医二院护理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形成了护理的优势学科方向,包括器官移植护理、骨髓移植护理、癫痫外科围手术期护理、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风湿免疫疾病护理、肿瘤患者护理、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等,学科声誉不断提升,获批辽宁省和大连市护理临床重点专科。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正常运行,高、精、专的高级护理人才不断涌现,专家型护理团队成果初显并日趋成熟。 专科护士以专业成为医生与患者都离不开的人 经过近年的大力宣传,许多人对专科护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培养专科护士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专科护士在医疗体系中究竟有多重要,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在大医二院护理团队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团体,她们虽然是护士,却可以坐专家诊,她们不仅在治疗护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更是医生临床和科研的得力助手,专科护士拥有自己的门诊,已成为大医二院护理学科的一大特色。2016年5月8日,大医二院在辽宁省率先挂牌成立伤口管理中心,这个中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方面它的护理团队是由国际造口治疗师及国内伤口专科护士共同组成;另一方面它不是简单的造口、伤口门诊,而是通过医护一体化的模式,在完成各种慢性、疑难伤口如压力性损伤(压疮)、下肢血管性溃疡、术后难愈伤口、糖尿病足、免疫性溃疡等伤口护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形成了以造口治疗师为核心、以外科医师为依托、以伤口管理中心为基地,集护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伤口管理体系。 大医二院伤口管理中心的于倩护士长是我市首位国际造口治疗师,在她看来,伤口管理中心的成立对于患者、护理行业都有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伤口管理中心成立后,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都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干预与处理,大幅度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住院时间,这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而且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对于护士来说,伤口管理中心的成立让她们看到了专科护士可以发展的平台与空间,给年轻护士带来了进步的动力与职业热情;从疾病的诊治来说,伤口管理中心的成立让我们在高级精准护理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目前我们不仅要参加本院的病例会诊与治疗,而且也会受邀到其他医院参加病例会诊,从伤口护理角度参与手术方案的制定。” 作为伤口管理中心的护士长及有资质的国际造口治疗师,于倩护士长不仅要组织完成病例讨论、临床伤口护理等工作,还要完成院内专科护士培养、省内专科护士在大医二院的进修培养等培训任务,目前她已培养院内专科护士2期共计38人,并受邀承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口治疗师学校的授课工作。2016年,于倩护士长承担市级科研课题一项,并撰写专业论文多篇。“要完成临床护理、病例会诊、院内院外培训、科研等一系列工作肯定是辛苦的,但我认为这种辛苦是值得且宝贵的,当专科护士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时,就以高度的专业化成为医生与患者都离不开的人,这是护理人员的价值体现,能带给我们持续的自豪感和发展动力。” 实现“快速康复” 护理必不可少 在大医二院护理部近年的工作重点中,护理与临床共同实现“快速康复”位列其中。沙丽艳主任介绍,目前这一理念在大医二院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已有效落实。 2013年,大医二院创伤骨科创建了辽宁省首家“无痛关爱病房”、2015年创建了大连市首家“血栓管理病房”、2016年又成立了“快速康复病房”。科室护士长夏欣认为,科室每一次的提升都促进了护理团队的进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近年来我们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大量增加,年龄最高者达98岁。老年人体质特殊,基础疾病多,惧怕疼痛,关心费用,配合度低,常常存在患者依从性差、术后并发症多、功能恢复差等问题。”除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外,创伤骨科的患者几乎都需要卧床休息,这又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综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及创伤骨科患者的共性,我们配合临床,以疼痛、血栓的规范化管理为基础落实快速康复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护理质量。”夏欣护士长介绍,创伤骨科护理团队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围手术期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减轻了患者围术期的疼痛,降低了其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实现了快速康复,不仅为患者节省了费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医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特色护理”就是为患者想的更多做得更好 走进大医二院消化内一科的病区,会发现这里有点小不同——走廊墙壁上有护士们自己设计的图文并茂的科室文化宣传展板、护士站旁的“爱心小站”有为患者准备的糖块、吸水管、量杯、盐勺、老花镜、充电器、牙膏、牙刷、剃须刀、藕粉等物件;报刊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图文并茂的“优护宣教”手册,上面是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事项的解释与提醒;即使是在极不起眼的变电箱上,护士们也设计出一道风景,“六个一”、“六个有”的护理团队优质服务理念,让你感到温馨、舒服。今年护士站又增加了一个大物件——投影仪,每天早上7时30分交接班后,张善红护士长都会带着护理团队在护士站进行业务交流,护士们借助投影仪结合自制的课件进行汇报与讨论,提高了护士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习效果。 张善红护士长介绍,内科的护理工作除了病情观察、配合医生治疗,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做好疾病的健康指导和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健康。因此,除了注重日常的细节管理,她们也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健康宣教。从2010年开始,科室不断创新护理服务举措,健康宣教的多样化即为其中之一,住院的中老年患者往往是多种疾病共存,因此,她们的疾病宣教不仅局限于本专科,更扩大到内科常见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住院患者,还有陪护的家属;健康宣教的形式不局限于每月的集中讲座,她们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消化内一科健康之家”,通过微信扫码的形式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普及。科室通过每个月对出院患者的随访,已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作以来,患者对科室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为100%,在院方组织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消化内一科的环境、护理服务等满意度也名列全院前茅。 护理乳腺癌患者 “话疗”功效不可估量 说起护理人员的辛苦,“脚不沾地”几乎是大家的第一印象,但对大医二院肿瘤二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工作的辛苦还来自每天大量的“话疗”,因为她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乳腺癌患者。 在中国女性常见肿瘤排行榜上,乳腺癌一直高居榜首,而且近年来更呈现出发病率升高、年轻化的趋势。尽管乳腺癌经过规范化治疗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生存期,但乳腺癌患者有着与其他疾病患者不同的“困境”。“乳腺癌患者确诊之后,几乎都要面对生理与心理的崩溃与重建,其间的痛苦与艰难可想而知。”在肿瘤二科杨慧护士长看来,乳腺癌患者的基础护理、饮食调理、功能锻炼、康复、随访等都不困难,最难的是患者的心理疏导与自信重建。“作为乳腺科的护士,我们每天的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与患者‘话疗’,倾听她们的痛苦、排解她们的情绪、回答她们的问题,尽管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相似的甚至是重复的,但是依然会日复一日地出现。同时,因为病情的原因,有些乳腺癌患者术后要接受化疗,这对于患者心理又是一大考验,不少患者在化疗期间会出现情绪波动,护理工作也因此大幅加量。” 杨慧护士长介绍,乳腺癌患者年轻化的趋势不仅给临床提出了新要求,护理工作同样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患者群体的变化,我们在健康宣讲的内容上不断进行调整,包括在平时的心理辅导上也会加入新的内容、寻找新的方式,如果说化疗是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之一,我们相信‘话疗’也能成为击退乳腺癌的利器之一。” 如今,护理工作在健康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不断探索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继续引领优质护理服务向科学发展、纵深发展、和谐发展;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专家型护理团队成果初显并日趋成熟;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性地提出“护理质量安全年”,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大连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以“三师”为载体,推动延续护理向纵深发展。当下护理领域对可持续发展呼声强劲,各大公立医院用实际行动发声,护理工作朝着更加人性化、专业化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