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患病,特别是需要鼻饲喂养的孩子来说,关注水分的摄取至关重要。
■ 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多? ■ 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否平衡?
这些都是进行任何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要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每天记录和统计液体出入量。
然而,记过出入量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需要大量重复、长期坚持的工作。如何让它变得轻松一些,有趣一些呢? 1 用表格管理出入量 家长们第一次接到记录出入量的任务,常常是在孩子住院期间。 护士会要求家长把孩子的饮水量、排尿量等信息逐一记录下来,然后定时来询问。 还没摸到窍门的家长往往不得要领: ■ 不同项目混记在同一列; ■ 像写作文一样,一行从头记到尾,用满才换行; ■ 像签名一样,在纸上找个空儿就记一笔; ■ 不记每次事件的具体时间,等等。 这样数据极易发生混乱,护士们需要更多时间询问,家长们需要更多时间回忆和澄清;最怕的是自己事后也看不懂了,造成数据不完整。 其实,记录和统计出入量本质上是对数据的管理,而管理数据最精确、高效的方法必然是表格。▼ 2 善用活页纸 既然要用表格记录出入量,那么要想省略在每一页上画表格、写表头的时间,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使用活页本,提前将表格打印在活页纸上。▼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容易补货的活页纸(图片款:京东或淘宝搜索“Gambol A5 活页纸”)▼ 然后,买一个比较轻便的活页本。▼ 这个本子会整天摊开随时记录,所以最好是轻薄、封面可翻折的,不占空间,也便于携带(图片款:淘宝搜索“国誉 A5 SmartRing 活页本”)▼ 3 记录哪些项目? 下面我们来设计表格。 既然我们主要关注出入量,那么跟出入量相关的项目就必须记全,才能保证最后的汇总准确可信。▼ 延展阅读 出入量主要记录哪些项目 入量指进入身体的总液体量。它主要包括饮水、液体食物(如奶、果汁、汤、药水)、含水量大的固体食物(如水果、冰淇淋,需估算水量)、输液、输血等。
出量指排出身体的总液体量。它主要包括尿、呕吐物和稀便(估算水量)、痰液、失血等。 除出入量相关项目之外,还可一本多用,记录热量摄取、睡眠情况、服药间隔等情况。这些是另外的话题,暂不展开。 4 制作打印模板 确定好记录的内容后,可在Word里制作一个打印模板。这要花一点时间,但是一劳永逸。▼ 5 记录中的小贴士 1. 把同时发生的事情记在一起更方便,比如喂奶和喂水,喂奶和奶粉量(用于计算热量)、尿和便。事后再依统计的目的分开汇总。 举例详解 在蹦豆的记录表中,与入量相关的项目是奶和水。他有时也吃些果泥,但由于量少没有另设一列,只大致估算水分后记录在“水”一列中。 统计出量时主要看尿和呕吐。稀便记录时已估算水分算在尿里了,所以最后汇总时不再将便计入出量。 呕吐是出量的一部分,但没有另设一列。我习惯把它记在“奶+水”列中,这样更方便看清喂奶多久后呕吐,从而估算随奶喂的药有没有吸收,需不需要补服。但在统计时,呕吐仍要计算为出量的一部分,所以把它圈起来与其他入量记录明确区别开。 这些都可依自己的习惯而定,不必拘泥于形式。 2. 一些不常发生的事件(如下图中的体温、体重)不必单设一列,可记在其他列中,只用特殊的颜色标记。▼ 3. 尽量将分隔符号打印出来(如时间列的冒号),不仅省去重复劳动,还有助于同一列的记录保持队形。 4. 记录中,只给自己看的部分,尽量用缩写和符号,以求简洁;而医生护士经常查看的项目,则尽量用文字描述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省去额外的沟通和确认。 6 定期统计 我们要统计的是每24小时的出入量,所以统计前,先确定一个统一的起始时间(比如早8点),作为日期的划分。▼ 在电脑上统计一下每天的入量、出量,并关注出入量差。▼ 理想中,实际出入量应该是平衡的。但出量中包含隐性失水(如出汗、呼吸等)无法统计,所以一般情况下,统计到的入量会大于出量。 延展阅读 每日需要摄取的总入量 孩子每天总共应摄取多少水分?这跟体重有很大关系。 下面这个叫做“Holliday-Segar”的计算公式简单易行,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指导入量。▼ 应用题 已知蹦豆体重14.6kg,按照以上方法计算,求蹦豆每日总入量应为多少毫升? 解:蹦豆的体重属于11-20kg一档,应按“1000+50*(实际体重公斤数-10)”公式计算,每日入量为: 1000+50*(14.6-10)=1230毫升 此外,每日入量也跟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有些疾病可能需要更多的水分供给;疼痛、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容易使孩子缺水,可咨询医生制定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假如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出入量骤增骤减,都应立刻咨询医生,以免贻误病情。 7 装订存档 活页本比较轻薄,活页用完替换下来,可按年份另装订成册,以备事后查阅(图片款:淘宝搜索“咖路 装订条”,“咖路 磨砂 装订封面” )▼ 装订好的2016年四季度出入量记录册 装订条,能装订100页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