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护理时间 作者:董明芬 对于护士而言,如何进行及维护儿童的静脉输液是一项挑战性非常大的工作。民间传言,儿科患者是「小皇帝」,可技术再娴熟的「妃子」也无法保证百发百中。 如何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一直是儿科护士的「使命」之一。笔者请教了儿科护士长以及多位儿科护士,总结了以下经验,也欢迎大家留言谈谈自己的宝贵经验。 小儿静脉穿刺较成年人难度大,应根据小儿年龄、治疗目的以及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具体要点如下: 1. 选择满足全程治疗中的静脉,考虑手部、前臂以及腋窝以下的手臂部位静脉。避免失败率较高的肘前区域。 下图为头静脉、贵要静脉及肘部血管分布图: 提醒: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或需要快速输液以及注入钙剂、50% 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 2. 对于婴幼儿,还可选择头皮的静脉,不走路时,可选用足部的静脉。 小儿从出生至 3 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枝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头皮静脉适合穿刺。下图为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和耳后静脉以及足背静脉网。 提醒:头皮静脉穿刺仍有风险,具体可以看看此前的文章:有图有真相:小儿输液为什么不主张首选头皮静脉? 3. 对于 3 岁以上肥胖儿或肾脏疾病致全身水肿者,四肢血管看不清,可选头皮静脉。 4. 婴幼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治疗过程后,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可能会减少,应该避免使用右臂的静脉。 5. 对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或谨慎按解剖部位探测静脉的位置。 婴儿全身静脉分布图如下: 毋庸置疑,找到合适的静脉,穿刺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那么新护士应该如何学会找呢? 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血管是否明显,看血管的深浅度。 瘦的患儿多半血管较浅,肥胖的患儿多半血管较深,不易看见。凸出皮肤平面的血管较浅,平或略凹于皮肤平面的血管较深。要选走向较直的血管,静脉大多呈蓝色,动脉和皮肤颜色一样或呈浅红色,因此要注意鉴别。
二摸:就是凭手感、经验摸清血管走向和血管弹性。 弹性好的血管,触摸感觉软,易被压瘪,触之无疼痛感。弹性差的血管,触摸感觉硬如条索状,不易被压瘪,触之有疼痛感。动脉可以摸到搏动。 下图为 4 岁小儿的手背静脉。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斜刺法和挑起进针法。 直刺法:适合于小儿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及足背浅静脉。 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 10~45 度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穿入静脉。 斜刺法:适合于肘静脉、大隐静脉。 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 1.0~1.5 cm,针头与皮肤成 20~30 度角,将针头刺入静脉。 挑起进针法:适用于失血或脱水的患儿,因其血管充盈度差,血管扁平,甚至萎陷。 该方法是小心翼翼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尖稍微挑起,使血管壁分离,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内,这时会有一种「失阻感」及「腾空感」。即使无回血,针也已进入血管,这时即刻注射。 提醒:对于小儿静脉穿刺,可以让患儿在治疗室内进行。用 5~10 ml 注射器(抽好盐水的)套上留置针进行穿刺,完后再接输液器。这样可以及时抽到回血,准确率更高,毕竟很多情况下针在静脉内也不见回血,尤见于小儿的头皮静脉穿刺。另外,穿刺完成后送回病房,也不易拉出留置针。 固定原则如下:
以下为小儿留置针的固定方法: 1. 手背留置针:先用透明敷贴固定,再用婴幼儿无纺布胶带加强固定。如用无纺布舒柔胶带加强固定,中间剪个孔便于观察穿刺点,效果会更好。 提醒:不要让留置针延长管部分弓起来,宜加一道胶带固定,避免延长管被勾到,见下图。 2. 婴儿大隐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见下图。所用材料同上。 提醒:对于小儿患者,穿刺后的部位照料是至关重要的,护士因将注意事项一一向家长交代清楚,如防止小儿手去抓、穿刺部位的悬空、不小心的触碰,做好这些交代可以大大减少重新穿刺的几率。 患儿由于年龄上的特殊性,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恐惧心理,不配合操作,使穿刺成功率下降;家属在患儿生病时又焦急、又心疼患儿,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护患冲突。减少和避免护患冲突的对策:
你又有哪些好的临床经验?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有哪些普通大众不懂,医生却很清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