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抢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但其给患者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当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时 ,对疾病的恐惧,以及不能说话、活动受限等躯体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继而影响疾病的康复。 好友的父亲,外科术后重症肺炎转入我科,当时动脉血气氧饱和度60,进入ICU即插管上了呼吸机,抗炎治疗后病情好转,直至痊愈出院,共耗时14天。一次探望后的交谈,他告诉我,这辈子最难受的日子就是在监护室插管的那段日子,不知日夜,活的毫无尊严! 这句话一出口,顿时使我感到愕然,如果医护的照护,在患者疾病最危险期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远不及他们在此期间感受到的恐惧,那么医疗实际上的意义是否只是机械性的对症治疗,流水线般的套路工作,仅此而已呢? 两年前我的母亲,58岁,同样因疾病引起肺部感染,导致肺水肿,紧急插管送进ICU,从嘴里伸进管子到肺部连接呼吸机、继而是胃管、尿管,动、静脉置管,等各种管路,ICU里面的病人,几乎都是无意识状态,在使用强力镇静药物下,我母亲也是呈现无意识状态。 在感染情况趋缓的时候,医生会让她清醒过来,在完全清醒之前会有一段恍惚阶段,每当这时候她会不由自主的去拉管子,于是护士只能用约束带,将她的手绑起固定在床上,保障管路安全的同时,也是保护母亲。再后来,肺部感染加重,无法脱机,只好气管切开,管子改从喉咙接入,相较之前,我母亲感觉舒服多了,至少比嘴里含着一根管子舒服(直径约1厘米左右)。 在病情稳定之后,医生白天停用镇静药,让母亲保持清醒,脱机,带喉罩吸氧,并逐渐延长脱机时间,进行肺部体疗,下地活动,肌肉训练,此时,她在ICU已是第26天。庆幸的是,在ICU第40天时,母亲肺部症状得到改善,自主呼吸有力,氧合功能也基本正常,顺利进行了气切封堵,脱离了呼吸机离开ICU转入了普通病房。 回忆那段日子,过程漫长而辛苦,但最难的,是让母亲接受与疾病共存这件事。 承受有创插管的患者,当他们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说不了话,还有条这么粗的管子堵在自己喉咙,想动一下手,发现被死死绑住了,无法动弹,很口渴,对水的欲望达到了极致,但根本无法开口说话,甚至连示意都困难,他们不紧张?不焦虑?不害怕?不孤独?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一些患者,突然发现自己赤身裸体躺在床上,无数的管路缠绕自己,口腔护理要伸个负压吸引刷进嘴里,尿道护理要对私密部位一天三次消毒擦洗,那么多年轻的护士对自己翻来覆去地检查这里那里,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尊严荡然无存,想死的心都有。 而机械通气期间,除了不能说话,还不能叹息,不能打嗝,不能打喷嚏,不能表达自己最原始的想法,仿佛被世界遗弃了,我的家人在哪里,这里是哪里?这些情绪都会导致不配合治疗,甚至要拔管,而一旦气管插管脱出,后果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重视术前宣教:制定患者进入ICU攻略。带管一定是不适的,建议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术前宣教,发放常规的术前宣教手册,图文并茂,使其充分了解监护室环境及常规注意事项,护患得到有效沟通与配合。 患者如果已经插管,势必会有一段时间是要和管子共处的,急躁和忧郁对病情毫无帮助,病人会感到无助,尤其在ICU,是个陌生环境,这一点就需要医护人员用工作之外的语言去照护。 医生总奔波于各种治疗,关注各种药物的特点,却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也可能以我们很忙等理由来搪塞这个现状,但如果护理人员把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治疗列为总体治疗的一部分,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一定会有收获的。 如您喜欢本文,请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我们,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