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科室里正在进行早交班,这时一位家属搀着患者来到交班室,家属掀开患者的肚子,只见肚脐周围出现了好多块大小不一的的瘀斑。 家属质问护士和医生:“上次我来看我妈的时候,肚皮还是光滑的,怎么过了几天,就花成这样了?”作为心内科的护士和医生,看到这种情况,早已心知肚明。 为了避免家属和患者大吵大闹,影响到科室的工作,护士长把两人带到值班室,给他们解释形成瘀斑的原因。 在心内科,患者会经常用到一种抗凝剂—低分子肝素,用来防止血栓的形成,但是这种抗凝剂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就是注射部位会出现瘀斑、硬结或者血肿,这就会让患者形成焦虑的心理,甚至会引起对护士工作的不满,以致引发护患矛盾。 笔者发现护士在平时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当的操作会加重瘀斑和血肿的形成,比如注射时没有捏起皮肤、注射药液的速度过快,或者在拔针之后没有进行正确的按压。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一些注射的技巧和方法,供各位护理同仁参考。 为腹部脐上5cm至脐下5cm为上下边界,左右为锁骨中线内外5cm范围(避 开脐周1-2cm);左右交替注射;2次注射点间距2cm;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或痣的部位。 (1) 垂直注射,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的间距提起皮肤,右手持笔式进针,注射过程中不能松开皮肤,防止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个位置引起出血。 (2) 进针深度一般为0、8-1、2cm,进针深度根据皮下脂肪厚度确定。 (3) 将空气推注,使空气存于针头和乳头处,封堵药液。 缓慢持续注入,一般以4-5s为宜,过快使皮下药液浓度过高,可刺激毛细血管;过慢则使针尖长时间停留在皮下组织,会导致局部痉挛和疼痛。 停留5s左右,等待药液基本扩散,避免药液过多存留于针尖部;回抽活塞,避免针头腔内留有药液随针尖带入针眼,快速拔针。 垂直拔针后,棉签垂直按压,受力面积小,压力集中,减少了出血,按压时间为3- 5min,使皮肤下陷1cm,避免揉搓,禁止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这些技巧都是很细节的方面,我们科室已经将改进后的方法进行推广和使用,确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只要护士在平时操作中稍加用心,患者的不满和抱怨减少了,护理质量也会提高,护患之间也会更加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