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籽法是什么呢? 耳穴埋籽法又称耳穴贴压法,是用代替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置于胶布上,贴于穴位,用手指按压以达刺激耳穴,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埋籽法适用于哪些疾病呢? 1、疼痛性病症,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失眠等; 4、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症; 6、消化系统疾病,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7、其他: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哪些情况不适合用耳穴埋籽法呢? 1、耳廓有冻疮、炎症的部位;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病人:3、有耳部疾患者;4、对胶布过敏者;5、对于过度疲劳、饥饿、精神紧张、年老体弱者应该慎用。 耳穴埋籽法有什么注意点呢?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局部红肿可用碘伏消毒,外用消炎药 2、告知患者避免揉压。如出现疼痛不适及时告知,以防皮肤破损感染。 3、保留天数:夏天1-3天,春秋3-5天,冬天5-7天。如有潮湿,脱落及时更换。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实施耳穴埋籽或压丸时,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为了加强疗效,可对患部实施按摩、艾条灸等。 耳穴埋籽还涉及一些中医理论 (一)耳廓的表面解析 1、耳轮:是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位,其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 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支分叉,向上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与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窝。 5、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记: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微凹陷出。 10、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12、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13、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耳廓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埋籽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呢? 1、交感(下脚端):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急惊风,哮喘、痛经等。 2、神门:三角窝的外1/3 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咳嗽、眩晕;镇静、镇痛。 3、子宫: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阳痿、遗精。 4、下屏尖(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昏厥、咳嗽、哮喘、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5、脑(皮质下):对耳屏的内侧面。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疾病、哮喘、眩晕、耳鸣。 6、内分泌(屏间):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皮肤病等。 7、胃: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8、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心悸。 9、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主治:消化不良、心悸。 10、膀胱: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的上方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 11、肾: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的上方。主治:泌尿、生殖、妇科疾病、腰痛、耳鸣、失眠、眩晕等。 12、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偏头痛。 13、肝: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气淤滞、眼病、疟疾、腹痛、月经不调、痛经。 14、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口腔炎、崩漏、血液病。 15、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出。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16、肺:心穴的上、下、外三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感冒。 17、气管:在口与心穴之间。主治:咳嗽、哮喘。 18、三焦:在屏间穴的上下。主治:便秘、浮肿。 19、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20、压痛点:耳垂1区的外下角。主治:拔牙、牙痛。 21、平喘:对耳屏的尖端。主治:哮喘、咳嗽、遗尿、急惊风。 22、上颌:耳垂3区正中处。主治:上牙痛。 23、下颌: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主治:下牙痛。 24、内耳: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主治: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失眠、耳源性眩晕。 25、扁桃体:在耳垂8区正中。主治:高血压 一些常见症状的选穴处方 1、感冒:肺、内鼻、下屛尖(肾上腺)。 2、中暑:心、枕、脑(皮质下)。 3、咳嗽:支气管、肺、神门、下屛尖。 4、哮喘:平喘、肺、交感、下屛尖 5、眩晕:肾、神门、内耳。 6、胃痛(呕吐):胃、神门、交感、脑、肝。 7、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间。 8、痛经:子宫、肾、内分泌(屏间)、交感。 9、急惊风:心、神门、交感。 10、遗尿:肾、膀胱、脑。 11、扭伤:相应部位、神门、脑。 12、失眠:心、神门、脾、肾、交感、脑。 13、牙痛:牙痛点1、压痛点2、上颌、下颌。 14、输液反应:平喘、下屛尖。 那到底怎么做呢? 选择一到两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不通则痛),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准备好的耳籽,对准穴位紧贴其上,并轻揉按压1~2分钟,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每日3~5次,隔1~3天换一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