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对于护士来说,静脉穿刺是必备的技能,而对于儿科护士来说,一手“一针见血”的技术又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我国开放二胎,很多人在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生二胎,在此情况下,医院里的儿科都是人满为患。当然,伴随很多家长“法律意识”的提高,儿科也是医患、护患关系的“重灾区”。 相比成年人,儿科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更高,儿科护士有高超的穿刺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近,笔记君发现有读者对小儿静脉输液的问题产生困惑,故而想整理出一篇有关小儿静脉输液的文章,为广大有困惑的考生解决老大难问题。 心理素质 心态是成功的第一步,作为护士,常年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倘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别说静脉穿刺,就是日常的生活护理也做不好。 穿刺小儿静脉本身就比成年人的难度要大,碰到哭闹的患儿,若不能做到心如止水,下手“快”、“准”、“狠”,那么便很难穿刺成功。 血管的选择 与成年人相比,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较其它部位的静脉穿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静脉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休的解剖角度来说,头部的额正中静脉位置固定不易滑动,穿刺成功后易于固定,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首选部位。位于耳屏前上方的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等都适于静脉输液。 针头的选择 针头大小选择原则是根据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4.5-5.5号的针头较适宜。 上边为上下持针法 下边为前后持针法 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1)穿刺时首先要看清静脉走向,摸清静脉弹性及正确区分动静脉,屏气进行穿刺(避免呼吸运动而使持针的手震动导致刺穿血管)。 (2)穿刺时如果所选静脉若隐若现,可用酒精棉签用力擦拭局部皮肤,或用右手大拇指及大鱼际用力向心方向赶压几次。 穿刺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呈“C”形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勿使松弛,并压紧静近心端使之充盈,固定而不滚动。 (3)如果所选静脉细如发丝,穿刺时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边抽回血,先以小角度迅速的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再平行的小心的刺入静脉,这样不易刺穿血管壁造成穿刺失败。 (4)对于“青筋暴露”的患儿穿刺时应选择在患儿哭闹间歇时,持针迅速的直剌入静脉,见回血后立即抬高输液瓶,增加压力,以使血液迅速的回流,防止因患儿哭闹头皮静脉压力增高,血液自静脉壁上的针眼溢出引起渗漏导致肿包。 (5)肥胖患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管腔细回血慢,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在患儿哭闹明显时以15-20度的角度进针,速度宜慢,进入静脉后有明显的脱空感。 穿刺后的固定方法 小儿自我约束力差,注射部位活动过度,常导致局部药物渗漏,故穿刺成功后应加强固定。 固定时第一条胶布将无菌敷贴于皮肤针眼处,第二条胶布交叉固定针柄,第三条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的左侧或右侧,,第四条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 目的是使针头以外增加了两个固定点,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就好,以防外力牵拉而使针头活动损伤血管,夏季汗多时或者躁动不安的患儿可用纸胶在头部固定一圈,以减少静脉的滑脱。 四肢静脉的固定:常使用3M静脉护贴,固定方法同成人,对于3岁以内或者躁动不安的患儿用自制的小纸板给予固定,胶布固定时松紧度适宜。 虽说静脉穿刺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一次穿刺就能成功。作为儿科的护士,想必很多人对家长动不动的“投诉”已见怪不怪,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提高穿刺技术是关键。可见,作为护士,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静脉穿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