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对老年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留置螺旋型 鼻肠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实验组采用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法,兴奋胃起搏点促进胃肠 蠕动;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法。比较两组置管后1211、241)、3611、4811、6(^及72}16个时间段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及 患者耐受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6个时间点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0.05)。两组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发生例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O.05),而在腹胀是否明显减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实 验组按摩前后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〇.〇5)。结论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胃肠 蠕动,提高置管成功率。消化道内置管喂养是治疗老年患者营养不良 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经胃喂养和经小肠喂养两种 方式。经小肠喂养可提高消化道内置管喂养的耐受 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中多采用 盲插鼻肠管至胃内,被动等待其自行通过幽门移动 至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的方法,但置管成功率偏低。 文献报道导管置人胃内后72h的幽门通过率仅为 68.7%m。其原因是老年人胃大弯平滑肌收缩力下 降,胃起搏点难以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不能自行将螺旋型鼻肠管送达预定部位。胃蠕动受胃平滑 肌基本电节律的控制,基本电节律起源于胃大弯上 部,沿纵行肌向幽门方向传播,频率为4~5次/min, 传播速度由胃大弯向幽门逐渐加快,我们通常将胃 大弯的平滑肌称为胃起搏点。因此,加强胃肠蠕动 是置管成功的关键。本研究采用腹部按摩刺激胃起 搏点的方法,简单易行,可加速老年患者胃肠蠕动, 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留置鼻肠管的86例 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纳人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置管;②意识清楚,准确表达;③无功能性 的胃肠疾病史,无肠梗阻、急腹症、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出血等消化道疾病;④无上消化道手术史。排 除标准:①心肌梗死急性期;②糖尿病性植物神经 病变;③精神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43例,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 组在年龄、服用胃肠动力药、基础疾病分布比例等 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 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操作方法
采用具有记忆功能的CH-10型复尔凯螺旋型 鼻肠管,管径0.33cm,长度145cm,头部有4个侧孔。 管道前端约23cm段形成直径约3cm的圆环,环绕 2.5圈。将引导钢丝完全插入鼻肠管管道,使螺旋型 鼻肠管头端伸直。采用《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 图解》第2版的方法,将螺旋型鼻肠管送人胃内。确 定导管在患者胃内后,向管道内注人20ml生理盐水, 将引导导丝撤出管道约25cm,继续插管25cm,完全 拔除引导导丝,将管道悬空约40cm固定于近侧耳垂 部。实验组自置人鼻肠管后予腹部按摩,以胃大弯平 滑肌体表位置,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3~5cm处 为起始点,垂直向下按压l~2cm,向右推进5~9cm, 再向下腹部做半圆运动,如此循环,1次/4h,直至螺 旋管头端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体外长度为 95~ 110cm)。对照组等待鼻肠管自行蠕动到十二指 肠或空肠上段。所有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指定的两 名护理人员实施,在患者夜间睡眠好、晨起生命体征 平稳状态下,9:00~11:00置管。
1.2.2评价方法
X线腹部平片检查:床边X线腹部摄片确认管端 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反之为失败。
1.2.3资料收集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置管后 12h、24h、36h、48h、60l^S72h6t 时间点置管成功例数及百分率; 实验组患者对于腹部按摩的耐受 性,包括患者主诉、心率及血压变 化,每4h监测1次;记录置管后72h 内患者主诉恶心、腹痛、腹胀的 例次。
1.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及;t2检验。2结果2.1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表1)
组别 |
|
|
置管后时间(h) |
|
|
|
12 |
24 |
36 |
48 |
60 |
72 |
实验组 |
16(37.21) |
22(51.16) |
28(65.12) |
31(72.09) |
34(79.07) |
36(83.72) |
对照组 |
5(12.20) |
11(25.58) |
15(36.59) |
18(43.90) |
20(48.78) |
25(58.14) |
f值 |
7.623 |
5.950 |
7.860 |
8.017 |
9.755 |
6.824 |
pm. |
0.006 |
0.015 |
0.005 |
0.005 |
0.002 |
0.009 |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例次比较
胃肠道反应(例次)
组别 n 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 腹胀
实验组 43 6 8 3 2 3
对照组 43 8 10 3 2 10
y 值 0.314 0.281 0.000 0,000 4,440
P值 0.559 0.596 1.000 1.000 0.035
2.3患者对腹部按摩法的耐受性(表3)
表3实验组按摩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6包)
时间 n 心率(次/min) 血压(mmHg) 呼吸(次/min)
按摩前 43 68.11±3.71 123.10±4.36/74±5.16 18.13±3.21
按摩后 43 66.15±3,86 124.13±3.72/76±6.04 18.11士2.98
!值 1.032 0.980 0.760
P 值 0.310 0.724 0.879
注:lmmHg=0,133kPa
3讨论
3.1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促进老年患者胃肠 蠕动
本研究显示: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能够有效 地提高置管成功率。腹部按摩法是依据胃肠起搏理 论和驱动-跟随-谐振效应理论,作用于胃肠起搏 点的体表投射点,来间接刺激和兴奋胃起搏点,驱 动慢波节律产生起搏效应,从而促进胃蠕动。腹部 按摩会刺激皮肤的触觉和压力感受器,引起交感神 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分泌,进而促进胃蠕动,降低幽 门张力,利于管道通过幽门。
3.2腹部按摩法安全无创,适用于老年患者
有文献报道,70.59%的患者胃镜引导下置管 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少数患者因无法耐受而终止检 查。本文采用的腹部按摩刺激胃起搏点法患者耐 受性好,不良反应轻,按摩前后生命体征无明显变 化,与潘亚兰等[9]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腹胀明显减 轻。该操作简便易行,无需额外设备,患者易接受,避 免了胃镜下置管有创操作的风险。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皮肤的触觉 及反应能力下降。因此,在腹部按摩中应注意按摩 的力度和频率,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主诉。 我们采用的按摩方式是利用手掌进行凹陷型按 摩,深度1〜2cm (以手掌的面积lOOcmH十算),可以产生压强0.049~0.098N/cm2的压力,老年患者在此 压力下完全可耐
受,无明显不适,达到了有效刺激 胃起搏点的目的,既增加胃肠蠕动的速度和力度 将残留在胃肠内的气体及食物残渣等向下消化道 驱动,又使螺旋型鼻肠管随之一起向下移动。腹部 按摩刺激胃起搏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 方法。
(黄莉 聂丹 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