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手段。但输液过程除了带来治疗作用外,偶尔也会出现非原发病引起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统称为输液反应。输液反应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儿科医生应充分认识输液反应的严重性,认识其可能的原因,并尽早预防,及时处理。 五种输液反应最常见 发热反应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和寒战。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时寒战,高热达40℃ 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状。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l0 小时(速发型l~48 小时)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和喉头水肿。 过敏性休克通常在注药后数秒钟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和昏迷等。 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咳嗽、咯泡沫痰、两肺出现湿啰音等。 血管迷走性晕厥俗称晕针。主要因为患儿情绪紧张、焦虑等,致周围血管扩张,阻力突然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表现为患儿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识丧失、血压下降,脉搏常缓慢。 输液反应诱因无处不在 药物因素微粒注入人体后,可引起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等。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会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剂和粉针剂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且不同厂家、来源、批号的产品差异很大。另外,大输液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瓶身可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 输液操作因素《中国药典》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可能超过阈值,从而引发输液反应。一次性输液(血)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此外,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不洁毛巾擦手,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可使输液被细菌污染,诱发输液反应。 个体差异及气候因素研究表明,输液反应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注射同样剂量的致热原,不同个体出现反应的轻重程度不同,有的甚至毫无反应。体质虚弱、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免疫失调的患儿发生输液反应的概率较高。另外,夏季气温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天气寒冷时输入的较冷液体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痉挛等也易引起输液反应。 其他因素由于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热能力不同,用常规试验检测为合格的输液药品,在临床使用时仍有可能发生较明显的输液反应。 预防和处理关键要对因 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他药品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混浊,瓶口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消毒、操作按规定执行,并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紫外线定时消毒,保持空气清洁,防止污染。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液速度药液应现用现配,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并查看好配伍禁忌。输液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进行调整。 输液反应的处理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 对发热及血清样反应立即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0.3~0.5mg/kg、异丙嗪0.5~1mg/kg肌注,同时给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唇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5mg/kg,24小时内可达3~4次。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并配合吸氧。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时应紧急行气管切开。对急性肺水肿者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减少静脉回流;给予经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给予氨茶碱5mg/kg缓慢静滴或速尿1mg/kg缓慢静注,甚至可用西地兰等强心治疗、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等。 输液儿童有一定的护理要求: (1)妈妈须和宝宝在一起,便于经常喂奶或喂食。给孩子进食时须抬高上半身,有呕吐者可少量多次的喂给,以防食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2)对于精神紧张或烦燥不安的宝宝,医生会给予适量镇静药,以防宝宝手足乱动至针管回血阻塞或将针头拔出。 (3)发高烧的宝宝为了降低他们的体温,可减少盖的被子,并多喂清洁饮料或凉开水。 (4)输液过程中宝宝尿量明显增多,无论何时尿布湿了,要及时更换,以防褥疮形成。 (5)计数液体滴数,要求根据不同病情控制输液速度,先向医护人员请教。 (6)输入液体还剩10~15毫升,及时通知护士换药瓶或拔针,以防液体滴完后将空气挤入血管内。 输液如同用药一样,人体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即输液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反应,约占80%以上。 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基本特征如下: (1)在输液的过程中,病儿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 (2)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滴入液体100~250毫升时; (3)通常在停止输液后数小时,或使用镇静、脱敏药后,病儿畏寒或寒战现象消失,体温能较快地恢复正常。 一旦发现病儿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若病儿的病情还需要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药物及液体;注射非那根,严重者(发生休克)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孩子生病后尤其是普通感冒合并发热,一般不必输液,也不必随意静滴抗生素。理由有: (1)这类患儿用些对症治疗药2|3天后多能退热而逐渐痊愈; (2)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高热患儿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 (3)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很多孩子有病发烧都是吃药治疗,这样做可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