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家医院引进各种护理机器人,代替护士在临床各领域大显身手,这些"智小护"的"上岗"会为护理工作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导诊机器人、配药机器人、物流机器人……近年来,全国多家医院引进各种护理机器人,有利地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智小护"们各显神通
导诊机器人——护士的得力助手
目前,多家医院门诊都有了导诊机器人的身影。萌萌的机器人护士"晓曼"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上岗"已有两年,分担了护士们的导诊问询工作。这名"护士"对医院所有科室的位置、门诊大楼地图、几百个常见病和症状对应的科室信息、挂取号等常见问询知识都了如指掌,可以通过语音对话引导患者,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的反复提问,还可以用画面显示,让患者对就医过程一目了然。
配药机器人——护士的保护神
四川省人民医院近日引进的配药机器人用灵活的机械手快速精准地进行化疗药品的配置,配好一袋仅用50多秒,效率高还精确无误,解放了护士的双手,有效降低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作为广东省智能化护理示范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配药机器人工作效率很是惊人,每小时配药达到了120瓶~150瓶。
该院护理部主任丁小容告诉记者,配药机器人已实现智能药品全闭环管理,做到了半自动化。
每个药品均有自己的"身份证",在智能静脉输液监测系统基础上,用互联网将智能药物调配系统、智能药柜、配液机器人、药物配送机器人和移动护理终端等连为一体,实现"零人工"服务和全流程监控,有效避免了用药差错。
宣教机器人——护理人员的好搭档
宣教机器人可以和人进行简单的知识问答,播放健康知识视频,和患者进行语音聊天。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介绍说,"机器人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对病人的宣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互动,将枯燥、难懂的医疗护理知识变成动画场景中的语音问答,提高了对患者的宣教依从性。"
物流机器人——节约人工成本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物流机器人"大白"在手术区已上岗一年多,完全包揽了从库房向手术室配送高值耗材的任务。
从库房移动到指定手术室,大白平均需要1.75分钟,比人类护士快了3分多钟,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该院手术室总护士长高兴莲说,"大白"没入驻前,巡回护士须在术前备齐所有耗材,但医生会根据术中需要临时调整手术方案。一台手术,巡回护士经常要跑两趟库房去取回耗材,每天平均要在手术室和库房的路上浪费40~60分钟。
核医学病房服务机器人——为护士减负
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在全国率先引进病房服务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代替医护人员执行病人生命体征测量、辐射防护宣教、辐射残留及环境放射检测、送药、巡检等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在核医学科引进的钛米机器人能代替护士发药、查房,还不怕辐射,机器人每2小时能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一次体检,还可以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以及服药方法的告知,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辐射暴露的同时,还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风靡国外的机器人护士
目前在日本,人形机器人已经被用作全国养老院的补充医护人员,较大的机器人可用于执行需要重体力的任务,例如移动病人,较小的交互式机器人用于促进老年人活动以及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投入的4台后勤机器人"护士",工作时间从晚上17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承担递送药品、文件、样本等重复性、低智力的辅助性任务,来帮助通宵值班的护士减轻工作负荷。
美国几年前投入了一批机器人,来帮助疫区一百多家医院做消毒工作。引进的埃博拉机器人不需穿笨重的防护服,而普通医生穿防护装备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它能管理患者信息、记录临床数据并保存到云端等。
近日,美国Veebot公司发明了一款抽血机器人,它能够通过红外线、超声波和计算机视觉效果,在胳膊上找到静脉,然后下针,精准度完全不输人类护士。
人机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
不叫苦,不喊累,不会抱怨,精准安全,且24小时在岗。机器人能取代护士吗?
对此,业界人士一致的看法是,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人机合作而不是被取代。
丁小容举例说,配药机器人做到了精准无误,但医嘱的查对环节还需护士完成,护理人员不能完全依赖机器,还需严格查对、严密监测。
"机器人护士的出现,把护士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护士的时间还给了患者,护士有更充裕的时间走到病人床边,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探寻病人的需求,发现护理问题与疑难点,创新护理做科研,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丁小容说,"机器人走向临床,也是规避护士职业倦怠的好方法,还会有效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管理者来说解决了一大管理难题。这正是智能化护理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机器人还有一大缺点是缺乏"人性化"。
人类会倾听、能体谅、懂沟通、会安慰,而机器不具备人类所具有的情绪感知力。
高兴莲说,"进手术室前,很多病人会紧张,护士握一握病人的手,摸一摸他们的额头,贴心地安慰几句,这些人类护士给予的温暖,机器人可能永远无法取代。"
AI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器人护士为护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它们毕竟只是人类的工具和助手,需要人去管理和使用。
机器人需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不断完善、更新数据,确保各项功能运行良好,避免出现机器失灵、程序失误等,引发不必要的损伤和纠纷。如物流机器人"大白"在上岗的一年内被撞过多次,有时遇到障碍物,它会找不到方向,有时停下来愣在原地。这就需要研发团队和医护人员反复磨合,不断改进技术,让机器人更完善、安全、智能。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护士长范贤淑一直负责和机器人研发公司联络,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和对方沟通。她告诉记者,对于患者提出的常见问题,"晓曼"能很好地解答,而有的问题知识库未覆盖它就答不上来。
另外,患者表达方式不同,机器人有时也无法做出判断。对于机器人分诊,有的患者会质疑其专业性,担心满足不了需求。"护士应告知患者,一些简单问题可以咨询机器人,而对于复杂的病情一定要再咨询前台分诊护士,以规避医疗风险。"范贤淑说。
"机器人的出现是医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对于人工智能走向临床如是评价。
的确,机器人走向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机器人取代了部分护理工作,但取代不了人的智慧以及人类的创新能力,更无法取代人类的情绪感知力和人性的温暖。
未来,护理机器人将会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每一位护理人应与时俱进,适应人机合作模式,使得机器人为我所用,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凭借智慧和创新力,不断丰富护理内涵,提升专业含金量,助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