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间诊室的“病人”都是护士

发表于:2018-5-6 07:31:00 4489 来自: Reserved

    在工作中的男护士张勇

    记者武叶 通讯员胡梦 黎婉婷
    每周二下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体检楼二楼,一间特殊的诊室定期开放,来到这里“就诊”的不是普通患者,而是遭遇心理危机的医生护士。
    去年“5·12”护士节前夕,湖北省第一家“护士心理解压工作站”在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一年来,工作站对近千名护士进行心理测评,发现10%—20%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其中约半数员工需要心理干预。
    “90后”护士遭家属殴打
    22岁的许晴(化名)去年大学毕业,成为北京一家综合医院的儿科护士,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她便遇上烦心事:给一名7岁小朋友打针时,连续两次进针没成功,孩子妈妈突然起身抽了她一耳光。
    事后,在院方协调下,孩子家长就自己的过激行为向许晴道歉了,但许晴留下心理阴影,此后三个月都情绪低落,无法正常上班,甚至产生离职念头。
    去年年底,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了解到许晴的情况后,曾与湖北省中医院“护士心理解压站”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心理疏导帮小姑娘走出阴影。然而遗憾的是,许晴一直没有主动联系他们。
    “医患关系,是影响护士职业幸福感的第一大因素。”护理部主任万长秀坦言,护士是医疗服务的终端,病人对所有医疗环节的不满,最终发泄口都是护士。去年《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41.2%的护士在近一年内,遭受过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行为;在各种职业伤害类型中,他们的心理创伤比例最高。
    护士被丈夫要求辞职回家
    除了医患矛盾,家庭关系是困扰护士群体的另一道坎儿。
    “80后”护士周勤(化名)参加工作11年,因为工作忙、圈子小,35岁才结婚。丈夫做小餐饮生意,婚后两人出现分歧:丈夫觉得周勤在医院“伺候人”,要求她辞职回家一起做生意,但周勤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
    最终,周勤和丈夫达成了“和解”,她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到店里帮忙,忙到7点多再去医院上班。面色憔悴、双手皲裂的周勤,很快引起了护理部主任万长秀的注意。在她再三询问下,周勤哭诉了自己的遭遇,家庭的重担、丈夫的不理解让她不堪重负,甚至想一死了之。
    在耐心劝解之后,万长秀给了周勤几点建议:争取双方亲友的支持,由他们出面来劝说丈夫;主动和丈夫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争取他的理解和支持,各自在岗位上做更优秀的自己。如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周勤的生活逐步回到了正轨。
    入职5—10年压力最大
    去年,省中医院成立“护士心理解压站”后,对院内近千名护士进行心理测评发现,约10%—20%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半护士需要心理干预。
    万长秀介绍,测评过程中以下四类人群问题最集中:护士长压力大;新职工压力大;生二胎的女护士压力大;工作5—10年的护士压力大。
    万长秀说,护士心理问题的症结,概括来说来自以下几方面:工作压力大,按照国家要求“床护比”应达到1:0.4,然而从业人数远远赶不上医院规模的扩张,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择偶压力大,由于昼夜颠倒全年无休,不少护士大龄未婚;科室70%的护士在35岁以下,这个年龄段也是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同时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
    “护士心理解压站”志愿者孔慧介绍,新入职的护士是心理危机又一高发群体。她们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参加工作后,环境的改变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与此同时,他们与前辈相比拥有更高的学历,对未来的期待值更高,在职业规划上也更容易感到迷惘。
    目前,“护士解压站”已有25名志愿者,15人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其中包括两名心理科医生。志愿者“划片”负责几个科室,一方面提供心理测评、一对一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也定期组织心理知识技能培训,提升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从实际生活上关心护士
    “与普通患者不同的是,护士群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孔慧介绍,“护士心理解压站”一年来的工作,为医院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针对发现最集中的几个问题,医院和科室均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力求最大程度改善护士的工作、生活环境。
    首先,为每位医护人员准备生日蛋糕和礼物;其次,保证护士下夜班后能有高质量的睡眠,任何培训学习不得打扰;针对单身护士,工会每年组织联谊会,扩大社交圈;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确保大家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在职业规划上,护士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教学、临床、管理三大路线,同样可以晋升教授、副教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孔慧介绍,根据国家调研数据,护士的平均离职率为5%,而去年省中医院护士离职率不到3%,远远低于平均数据,这也是“护士心理解压站”成立以来最直观的成果。
    链接>>>
    男护士张勇:用专业水平“说服”家长
    32岁的张勇是位男护士,在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10年在广东一家医院实习时,男护士并不多见,常要承受好奇和质疑的目光。曾有大爷当面质问他:“男子汉大丈夫,你怎么当了护士?”还有人看到张勇来打针,直接要求换人。年轻气盛的张勇气得摔门而走,又被带教老师批评,他满腹委屈。
    2011年,张勇到武汉儿童医院上班,成为当时全院唯一的男护士,在心胸外科监护室工作。少了外界的关注,每天专心照顾重病患儿,张勇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人也逐渐成熟,“能站在病人和家属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心态更宽容”。
    去年6月,张勇调到新开设的神经外科工作,每天要照料住院患儿,给他们打针、观察病情、做健康宣教。家长和孩子们都喜欢这个亲切的大哥哥,甚至还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日常表现出的专业水准,能让孩子们有安全感、让家长们信服。”张勇总结,修炼好技术、多换位思考,自然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感,让工作氛围变得更和谐。
    “金牌穿刺师”邹鋆:家属认可是最好的“解压药”
    作为年穿刺超3万人次的“金牌穿刺师”,武汉儿童医院输液室护士邹鋆对“护士解压站”有自己的看法:多想想家属的认可,这是最好的“解压药”。
    输液室的新护士仅有“一次穿刺权”——如果进针有问题,家长和护士心理压力都很大,容易起冲突,必须换高年资护士来“补救”。
    因为针没打好,邹鋆给家长道过歉,还偶尔碰到过家长的威胁,她暗下决心好好练技术。2015年,武汉儿童医院决定选拔一批金牌穿刺师,邹鋆入选。去年她穿刺量约3万人次,成功率99%。
    “孩子病了,家长着急;看病排队,家长烦躁;最后一站来输液,偶尔家长情绪激动,我们也能理解。就算发生不愉快,换个角度来理解,可能双方都没错。”邹鋆说,在输液室工作就得“心大”,有委屈多和同事们吐槽,下班脱下工作服,就把委屈忘掉。她办公室珍藏着一封特殊的“感谢信”,是来打针的小患儿自己手写的几句话,同事们经常拿出来看看,心情很好:“家长和孩子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解压药’。”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