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玲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将本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实施PICC的2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置管患者的延时维护、穿刺局部感染、皮疹、敷料松动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有何异同,总结导管维护的经验方法。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延时维护(17.65%比29.41%,P=0.048)、穿刺局部感染(2.94%比9.80%,P=0.045)、皮疹(1.96%比9.80%,P=0.017)、敷料松动脱落(9.80%比20.59%,P=0.032)、导管堵塞(1.96%比8.82%,P=0.030)、非计划拔管(0比3.92%,P=0.043)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PICC护理小组,能有效减少PICC患者延时维护现象发生,穿刺局部感染、皮疹、敷料松动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原文参见: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7;25(3):191-19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可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导管可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了药物与表浅静脉的接触,预防药物对表浅静脉内膜的刺激与破坏。并且上腔静脉内血流量大,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化疗药物对机体组织的刺激性,防止引起局部组织疼痛、坏死、静脉炎等。对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尤其是接受肿瘤化疗的患者来说,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PICC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留置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可忽视【1】,如感染、皮疹、管道堵塞等。因此,并发症的预防和正确处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2】,所以,安全置管、做好导管维护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集束化护理,是指为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某一护理问题而制订的一组有循证支持的护理干预措施,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护理结局,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控制的一种思路。为了预防导管使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笔者采取具体的、可操作的、并被广泛认可的多个元素组成的一组护理干预措施【3】,对置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本院肿瘤内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PICC患者2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35~74岁,平均57.20±10.80岁。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49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0±9.5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无认知障碍;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直视下穿刺置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凝血机制障碍;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已知或怀疑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在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局部组织因素,影响导管稳定性或通畅;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
1.2 材料
导管为三向瓣膜式4FrPICC,由高度生物相容性硅胶制成,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透明敷料为IV3000,10cm×12cm大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及护理方法
(1)评估患者血管情况,穿刺置管;(2)穿刺后第1个24h按时换药,24h以后穿刺局部愈合良好,每7天更换敷料1次;(3)更换透明敷料时注意执行无菌操作;(4)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敷料潮湿时及时更换;(5)静脉治疗前后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管腔;(6)告知患者与家属导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3.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1.3.2.1 成立PICC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有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组成,主管护师为组长,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及培训内容,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其余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考试合格为胜任条件。
1.3.2.2 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穿刺前充分评估患者置管条件,确定好穿刺点及进针方向后,用穿刺针针尖对准拟定穿刺点,轻轻下压呈15°~30°角沿着血管走向,向近心端方向进针,做到稳、准,一针见血,见回血后进针少许将穿刺鞘推进拔出金属针芯,遂将PICC经穿刺鞘缓缓置入上腔静脉,末端到达第5胸椎上缘至第7胸椎上缘为最佳【4】。
1.3.2.3 维护时完善更换透明敷料的操作与消毒方法
1.3.2.3.1 接头部位消毒:洗手,戴手套,用无菌酒精棉片螺旋式擦拭接头部位不少于15s,更换新接头。
1.3.2.3.2 去除透明敷料:去除透明敷料外胶带,一手拇指轻压穿刺点,另一手沿敷料周边0°角平行牵拉透明敷料使其与皮肤分离,并固定导管,自下而上180°角去除原有透明敷料。
1.3.2.3.3 消毒: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上、下10cm,两侧至臂缘,避开穿刺点直径1cm处,注意不要消毒穿刺点,使用75%酒精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3遍,第1遍为顺时针,第2遍为逆时针,第3遍用顺时针与逆时针交叉执行,待干。再用碘伏棉球消毒3遍:第1遍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消毒皮肤、导管,注意消毒穿刺点;第2遍时翻转导管,行逆时针消毒;第3遍时翻转导管,行顺时针消毒。消毒范围同上,待干。
1.3.2.3.4 无张力粘贴透明敷料:消毒完毕彻底待干后,使导管呈L、U或S形适当弯曲无折叠,取出透明敷料,中心对准穿刺点,下缘覆盖连接器翼型部分约一半,纸质边框预切口对准导管连接器方向,放置后先捏牢导管及连接器边缘,做好“塑形”,然后按压整片透明敷料,最后去除纸质边框时边去除边按压,使其与皮肤无张力完全粘贴,无气泡、皱褶形成。
1.3.2.3.5 “高举平台法”固定延长管:用免缝胶带固定延长管翼型部分时,将免缝胶带垂直放于翼型部位上,先用手捏翼型部分边缘使其粘贴,再按压免缝胶带其余部分并固定好。完毕,嘱患者适当屈伸上肢观察有无不适,以适当活动舒适、导管无磨损为宜。
1.3.2.4 根据输注液体性质选择冲管次数并正压封管输注血液、乳剂等黏稠液体时,每4小时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1次。输注完毕冲管冲到最后1ml时一边推一边分离注射器与导管,造成管内正压封管。
1.3.2.5 培养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护能力: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护意识是PICC置管成功留置的重要保证【5】。告知患者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有无发红、肿胀、疼痛及脓性分泌物;置管手臂有无发红、条索状线、疼痛;有无胸痛或心悸;导管有无回血、漏液及脱出;透明敷料有无松动或潮湿;穿刺点有无渗液及渗液颜色;是否穿刺点渗血且按压无效等,发现异常及时告诉护理人员。有研究指出,导管移位主要与肢体过度活动、体位影响、固定不妥等有关【6】,因此应告知患者避免置管侧上肢剧烈活动,禁止引体向上等动作。通过提问与复述来测试患者自我观察与维护的掌握程度,解答患者的疑问,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1.3.2.6 出院患者的导管维护
(1)出院前护士做PICC维护时给患者及家属做示范操作,并讲解PICC家庭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每日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因敷料更换间隔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在局部繁殖而增加感染率【7】,告知患者出院后按时回院维护。置管后出院首次回院维护更为重要,对患者及家属因导管维护、带管影响日常生活存在的顾虑,提出应对措施。对不具备回院维护条件的带管患者,建议到就近医院选择专业护理人员维护。(2)告知患者科室联系电话,以便有疑问随时拨打咨询;建议使用微信的患者加入微信群,以便护理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互相交流。(3)鼓励家属参与,协助护理人员督促、提醒患者及时维护。
1.4 评价指标
以延时维护、穿刺局部感染、皮疹、敷料松动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为评价指标。7d或敷料潮湿后未及时更换为延时维护。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2cm内有红斑、硬结和(或)触痛,同时穿刺部位有渗液、红、硬、肿且发生温度改变,诊为穿刺部位发生感染。非计划拔管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功能丧失,患者预定治疗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2.0系统进行处理,各组数据测定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延时维护、穿刺局部感染、皮疹、敷料松动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分别为17.65%、2.94%、1.96%、9.80%、1.96%、0与29.41%、9.80%、9.80%、20.59%、8.82%、3.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表1)。对照组中另有透明敷料固定部位表皮撕脱伤1例、导管移位2例,因样本数量少无统计学意义未纳入观察评价。对照组中的4例非计划拔管包括导管移位2例、导管堵塞溶栓未成功2例,其余导管堵塞病例溶栓成功后继续留管应用。
表1 两组患者的延时维护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PICC可长期留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有“三分置管,七分护理”之说,可见成功置管后安全维护的重要性。成立PICC护理小组,加强组内人员的培训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导管专科护理水平。穿刺前充分评估患者置管条件,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血肿,并发感染。更换透明敷料时0°角平行牵拉透明敷料,使其与皮肤分离,避免引起皮肤牵拉伤。消毒完毕粘贴透明敷料时,先捏导管边缘“塑形”,再行无张力粘贴,以及“高举平台法”固定延长管,减少对皮肤的压力及张力性损伤,同时使得透明敷料得到妥善固定,避免引起皮疹和导管松动脱落。消毒时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交叉执行,使皮肤纹理消毒彻底无“死角”,做到最大限度无菌化状态,预防感染。酒精棉球消毒时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炎症。输注血液、乳剂等黏稠液体时,每4小时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预防黏稠液体沉淀引起管腔堵塞。输注完毕冲管时做到正压封管,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可以避免血液反流引起导管堵塞。培养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维护能力,鼓励家属参与督促、提醒患者,做到按时维护,导管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发现并与医护人员联系,以便及早得到妥善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出院前护士维护PICC时边做边示范讲解,利于患者和家属加深印象,提高患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维护能力。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PICC护理小组,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完善更换透明敷料的操作和消毒方法,根据输注液体黏稠度酌情增加冲管次数并正压封管,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护能力,以及加强出院患者的导管维护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PICC专科护理水平;避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血肿,并发感染;减少了对皮肤的牵拉伤及压力、张力性损伤而引起皮疹;透明敷料得到妥善固定,避免松动脱落;做到最大限度无菌化状态,预防感染;预防黏稠液体沉淀引起管腔堵塞、避免血液返流引起导管堵塞;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维护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上述集束化护理干预,有效减少了患者延时维护现象发生,穿刺局部感染、皮疹、敷料松动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 王敏. 关于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和护理方法的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4;11(1):97.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46
- 吕萍, 张超元, 陈耀丽. 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与置管并发症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4):361. DOI: 10.3969/j.issn.1002-6975.2013.04.032
- 单君, 朱建华, 顾艳荭. 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5(10):889. DOI: 10.3969/j.issn.1002-6975.2010.10.010
- 梁熙德, 刘冬梅, 林妙芬. PICC置管前系统评估对置管效果的影响研究. 现代医学. 2016;44(1):23-24. DOI: 10.3969/j.issn.1671-7562.2016.01.006
- 吴群华, 蒋国军, 徐燕红, 等. 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4;52(27):72.
- 张菊凤, 李莉.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7(20):208.
- 傅爱琼. 敷料不同时间更换对PICC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影响. 安徽医药. 2013;17(8):1438-1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