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留观病人是介于急诊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之间。留住于急诊观察室需要进一步观察、诊断治疗的病人。由于留观病人病情尚未完全诊断明确,存在很多潜在疾病,甚至是潜在危险,所以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观察、护理更要细致、耐心、科学,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病人康复。根据不同证型,并兼顾兼症、夹证,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的护理措施。
表证
是急诊留观病人中最多见的证型。见于外感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以及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等外感症候,治疗以解表为主。
护理措施: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风寒表证给予生姜汤或葱白汤口服,风热表证给予清凉饮料以助解表;可给予刮痧、拔罐,服用汤药时,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rnin~10min即可。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躁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象。密切观察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里证
由表证传里或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多为外感病人中后期或内伤病人,临床分为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临床表现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各异,护理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的原则实施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此时病邪已人里,伤及脏腑,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主证变化,嘱病人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对症施护,增加病人舒适度,结合疾病症候。采取措施以驱邪外出,如里寒腹痛可艾灸神阙穴以温中散寒,里实便秘可给予番泻叶代茶饮以通泄实热等。
寒证
是病人感受寒邪所致,根据病人的感邪时间及体质因素。临床分为表寒、里寒、实寒、虚寒。主要表现为恶寒肢冷,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治疗当以温中散寒为主。
护理措施:此型病人喜暖恶寒,可给予保暖防寒或局部热敷,进食温热易消化饮食;表寒证予以生姜汤或葱白汤口服,里寒证予以药物治疗外配合艾灸疗法;虚寒证予以补阳散寒之品如干姜等。
热证
是病人感受热邪所致,根据病人的体质因素,临床多分为实热、虚热。主要表现为恶热喜冷,面红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脉数。治疗当以清热为主。
护理措施:保持室温清凉适度,多饮水,饮食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实热证可予以清凉之中药或淡盐水灌肠等}阴虚发热者宜使室温凉爽湿润;嘱病人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急躁、忧虑等不良刺激。
虚证
是病人正气虚弱的病理概括,临床多分为阳虚证和阴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神疲乏力,遇劳加重,心悸气短,自汗,小便失禁,大便滑脱,舌淡胖,脉虚。治疗当遵虚则补之的原则。
护理措施:嘱病人避免疲劳、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可食用黄芪、党参炖母鸡益气健脾;药物治疗同时配合按摩气海、关元等穴以补中益气等。
实证
是病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体内的病理概括。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胸闷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苔厚腻,脉实有力。治疗当遵实则泻之的原则。
护理措施:保持大便通畅,忌食滋腻食物;发热者宜物理降温、淡盐水灌肠、刮痧退热等;恶寒者宜保暖防寒,配合按摩风池、内关、照海等穴;对烦躁者进行精神安慰,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刺激,稳定情绪,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中医护理的核心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护。辨证就是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例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以及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所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以中医的整体恒动观为理论指导思想,强调辨证施护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宜.对病人施行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急诊留观病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复杂,涉及脏腑广泛,常规护理由于护理措施简单、护理方法单一,护理效果较差;而辩证施护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良好。
来源:刘建华, 王风雷. 辩证施护在急诊留观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3, 27(3):26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