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婴幼儿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公式”的构建及应用

发表于:2019-6-11 17:22:58 5829 来自: 湖南长沙
来源:同济护理
作者 :余琪


临床问题


PICC置管时,导管尖端位置很重要。尖端位置与置入长度密切相关,而导管置入长度则主要依靠置管前的体表测量。

目前,婴幼儿的体表测量方法与成人相同:患儿取平卧位,术侧上肢与身体垂直(成90°)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隙。

但是,婴幼儿心脏的形态与位置,随年龄而改变:新生儿-2岁心脏多为横位,以后心脏逐渐转为竖位,其体表投影位置会发生相应改变,使用上述方法常导致导管置入过深。

国内外学者将新生儿PICC置管作为单独研究人群,而对于婴幼儿(1月龄-36月龄)未明确划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婴幼儿体表测量方法。


为解决该问题,同济医院PICC专科护士余琪等通过科学研究,构建了预测婴幼儿PICC置入长度的公式:置入长度=0.891+0.276*身长。通过临床应用,发现采用该公式预测置入长度,PICC尖端置入最佳位置的准确率高于传统方法。




测量公式的构建

1、建立数据库,得出回归方程

研究小组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讨论决定:将月龄、身长、体重、皮脂厚度、肘肩(置管肘部至肩峰的长度)、右长(右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距离)作为可能相关因素。

采用便利取样法,收集对照组130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并使用传统体表测量方法测量PICC的置入长度。

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最佳长度与肘肩、体重、月龄、身长、右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与皮脂厚度不相关被排除。以肘肩、体重、月龄、身长、右长作为自变量,以最佳长度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因变量最佳长度的最优回归方程,身长作为唯一变量被纳入回归方程,而肘肩、体重、右长、月龄都被排除在外。所得方程为Y=0.891+0.276*身长


2、实施干预

INS静脉输液指南提出,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即心影右上缘,此时导管置入体内的长度即为最佳长度。

观察组的60例患儿采用方程(Y=0.891+0.276*身长)作为PICC置入长度。结果,41例患儿导管尖端位于心影右上缘,一次到位率占68.33%,另19例调整后到位。而对照组130例采用传统测量方法,一次到位22例,一次到位率16.92%,另108例调整后到位。采用Χ2检验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发现实验组(采用方程组)的PICC置入长度更为准确。


实施体会


1、婴幼儿PICC体外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中华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明确要求:PICC置入后应行X线胸部正位片拍摄,以确定导管尖端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即心影右上缘。
PICC末端位置不当会引起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和血管穿孔等并发症。PICC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位置过浅,导管尖端和血管壁的接触摩擦风险增加,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损伤,甚至发生血栓和血管管壁破损穿孔。PICC置入过深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PICC的尖端位置与PICC置入长度密切相关,因而准确预测PICC置入长度,对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以身长为变量的公式简单易行且有效

在传统测量法中,常因患儿第三肋间的体表定位错误而导致测量偏差。在本项研究得出的公式中,儿童身长是唯一的变量,比较容易测量、且准确性较高,减少了测量偏差,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实行。

此外,由于小儿的心脏、血管发育,血管圆周、长度、行程等均呈明显的年龄特征,且心脏及血管的发育受年龄的影响,其体表投影位置也呈现相应改变,因此婴幼儿心脏的形态的发育与身长的变化密不可分。故该方法同时也兼顾到了婴幼儿生长发育期心脏形态的变化。



小结

同济医院PICC专科护士余琪等通过对客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将可能相关因素一一排除,最终得出以身长为变量的回归方程:置入长度=0.891+0.276*身长。通过对60例患儿的置入长度的验证,PICC尖端置入最佳位置的准确率较高,但在临床推广使用,仍需要扩大样本量。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2)

小鸭子 来自: 广西
临床上新生儿的准确身高测量不是那么方便哦
2019-7-4 23:06:23 回复
小鸭子 来自: 广西
特别是危重患儿
2019-7-4 23:07:34 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