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患者病情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而ICU同时又是个护理技术含量很高的特殊科室,其中超负荷的工作量、高频次的晚夜班等都是让护士望而生畏的“拦路虎”,同时也是每个护理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长年累月高频率的倒晚夜班以及常规必要的轮科制度、培养合适的ICU护理人力资源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又无疑都加重了ICU的晚夜班排班压力,一些ICU还存在着N、N连上;护士晚夜班超标的现象。因此,为了缓解ICU晚夜班护理人员工作的负荷量,在坚持已有的轮科制度基础上,如何合理巧妙的利用轮科制度来为ICU的护士减轻晚夜班的负担?
这一问题引起了我院护理部主任的思索,为此提出了在全院实施基于轮科体系下ICU护士晚夜班减负模式方案。
医院ICU从2019年7月起实行基于轮科体系下的ICU护士的晚夜班减负模式,结果反馈:不仅缓解了ICU护士的晚夜班压力,而且提高了全院护士对晚夜班的满足感。在此,笔者抛砖引玉,大致介绍一下该模式。
1、内涵
“基于轮科体系下ICU护士晚夜班减负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具备两个元素,一是原本的轮科制度坚持不变;二是只针对晚夜班。
如何在推行原本的轮科制度的同时,将ICU内护士的晚夜班数目减少?这应该是让每个护理管理者颇感头痛的一件事。但该模式既可以显着的减少ICU护士晚夜班数目,也不会增加其他科室护士的晚夜班负担,同时不涉及双方绩效调整,还可以有效提升ICU护士对晚夜班的满足感与降低职业疲倦感。
2、构建与应用
第一次开始时要构建模式体系。
搜集、统计近2-3年内由ICU轮科出去的护士名单,分成小组纳入通知群,以P(晚)、N(夜)班为一轮,每个护士上满一轮即可休息两天,由下一位护士接着上,如此反复,确保ICU除节假日外,每天都有其他科室的护士支援P或N班。
因为这些护士都是ICU里面轮科出去的,不需参加培训,就可以单独护理患者,而且本周内,不需要再承担现属科室内的晚夜班任务,按照其现有的职称和年资享受ICU绩效支持,我们称其为“支援护士”。
被支援的ICU护理团队,总会有一名护士当天的晚夜班会被代替,则可以改派为二线或其它班,我们将其称之为“受支援护士”。
总而言之,支援护士的晚夜班总数没有增减,受支援护士的晚夜班总个数也不会超出医院计划个数,对于ICU而言,这既不损伤ICU护士的绩效利益,又可以减轻其晚夜班负担;对于其他科室而言,充分调动护理人力资源,尤其是促使年轻护士完成晚夜班数量任务。可谓是一举多利。
3、优势
该模式首先不会与原有的轮科制度发生冲突,且立足于原制度,巧妙的化解因轮科制度导致ICU护理人力资源流失的难题。化难题为优势,反而借助轮科制度,不断扩大支援ICU队伍的人数,为ICU晚夜班持续减负。从其它科室回来支援的护士又可以将所在专科护理特点源源不断地带入并丰富ICU护理内涵。
其次,ICU和支援科室的护士都可以上满其对应的晚夜班数目,双方都享受一样的绩效方案,互相满足绩效利益。
最后,ICU的每个护士都会被“支援护士”顶替一个P或N,ICU总体的晚夜班数目会有所下降,反应在个体身上就是对ICU护士的身心关爱与职业满足感的提升。
4、讨论
这种在原有轮科制度上进行晚夜班减负的护理管理形式,虽然益处颇多,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坚持护理的人力集中、指挥集中,这就需要医院护理的“中枢神经”——护理部在其中发挥强有力的核心作用,打破各个科室壁垒,同时统筹部署多个科室的护理排班,对相关涉及科室做出统一指挥。
其次在实际运用中,受支援科室进行患者分配时,要注意特殊患者尽量避免让“支援护士”负责、“支援护士”彼此交接班,以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发现了因为电脑系统更新、引进新的重症护理仪器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支援护士”在进行支援时会有护理不良事件危机潜伏,为此在患者分配和交接班安排上要和受支援科室护士相互渗透。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何改革创新护理管理是门大学问,单纯的从护理人力资源着手,无异于扬汤止沸,我们应该要做哥伦比亚式的护理管理者,从制度中发现“新大陆”,最高超的管理艺术应该体现为:在问题产生处消灭问题,在难题密布处化解难题。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