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一次在给一孩子用预充式注射器进行皮下注射时,进行捏皮操作。
左手捏皮,右手进针。进针后在想如何倒手抽回血并推药,于是将捏皮的左手松开准备抽回血,然而左手松开后,打进去的针便往外弹出来。
于是查阅文献,想了解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差错,并整理总结如下。
大家都知道传统皮下注射是要求绷紧皮肤,针尖与皮肤呈 30~40°角进针,进针长度一般为 2/3。
例如低分子肝素(克赛:依诺肝素钠)、胰岛素注射都属于皮下注射,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大多数患者在注射时主诉疼痛,有时会因此影响治疗。
所以,广大医护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尤其在注射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法主要是提捏皮肤垂直皮下注射法。
捏皮技术一般会受到患者体型、注射部位、不同针头长度的影响。如果在注射前不进行捏皮操作,有很大几率针会进入到肌肉从而进行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区别在于: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更加迅速达到药效。
因此,如果在给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针尖通过皮肤进入机体深部,直接影响药物吸收。一般肌肉注射的吸收速度比皮下注射快 8 倍。
所以,若将皮下注射打成了肌肉或直接扎入血管,非常容易导致病人低血糖的发生。
捏起皮肤可以让该部位的皮下组织深度变深,能有效提高注射安全性。因此,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捏皮操作。
根据《2018 版糖尿病药物注射指南》,胰岛素笔的针长一般为 4、5、6、8、12.7 mm,不同长度注射决定是否要进行捏皮操作。
除了胰岛素笔之外,还有普通 1~5 ml 注射器以及预充式注射器都是常用皮下注射器。
BD 公司生产的 1 ml 注射器针长 16 mm、2 ml 和 5 ml 注射器针长均为 32 mm,预充式注射器针长 12.7 mm。
笔者查阅文献,有研究者对不同体型的志愿者注射低分子肝素, 探讨进针长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该研究指出:皮下注射时进针超过 3 mm 即可达到皮下注射,且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因此为防止针尖进入肌肉层,医护人员在进行皮下注射时需捏皮注射。
1.捏皮手法能使痛感消失或减弱 ,对患者的疼痛刺激较小
有研究者探讨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的影响。
研究指出,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优于传统注射法。研究者并对此作出了解释:人的皮肤分为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注射过浅或通过真皮层的长度过长均可增加疼痛感,注射过浅、药液残留、通过真皮层的长度、注入速度过快是引起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我们皮下注射均采用 1 ml 注射器,针尖加针梗 15 mm,一般进针长度为 2/3。
同样的进针长度,传统注射组最浅,即离真皮层近,而且斜刺进针通过真皮层的距离长,因而疼痛感觉明显。
如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入,它比传统注射法进针深,且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觉。
针头过长与低血糖的发生事件相关;皮下脂肪的厚度和年龄、脂肪厚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为捏皮状态下,在皱褶最高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视皮下脂肪厚度而异。回抽无回血。
注入药物,并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皮肤皱褶。 此法将局部皮肤捏起使捏起部位皮下间隙拉大,便于药物扩散。
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使细小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破坏,可减少出血;同时捏起的部位与肌肉层隔开,防止针头刺入肌肉层的毛细血管。
那大家应该会疑惑,如果捏皮注射,如何倒手固定针栓、抽回血呢?
1.当针梗刺入皮下 2/3 时 ,用左手固定针栓右手抽吸无回血后,左手再回到刚才的提捏姿势,用右手推药。
3.用握笔式持针,在患者被提起皮肤的顶部垂直进针,刺入距离 0. 8~1. 2 cm。
此距离可以根据患者的皮下脂肪组织厚度进行调节,使用无名指与中指对针筒进行固定,拇指和食指将针筒针栓进行回抽。
除此之外,笔者还找到了在进行捏皮注射时推注药物的不同手法,总结如下:
回抽无回血后,右手缓慢推注药液,左手以穿刺点为中心按摩周围的皮肤 ,动作缓慢,配合注射速度有规律的调整穿刺点周围皮肤的紧张度。
在推注药液时对周围皮肤组织进行按摩,一方面是分散进针点处的疼痛感 ;另一方面是降低进针周围皮肤的紧张度。
再一方面是有助于刺激性药液的散开,其对较小局部的刺激延展到较大面积的刺激,降低单位组织的药液浓度,从而减低疼痛感和对皮下组织的刺激性,避免注射后的瘀斑和硬结的发生。
对此,国内相关研究也较少,且方法学质量有待完善。建议医护人员在操作时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对高度紧张的患者进行适当按摩,缓解其紧张情绪。
剂量较大如 2 ml 药液作皮下注射时,为了使药液弥散在受组织内 ,增加吸收面积。
减轻局部张力而减轻胀痛,减少硬结的产生,因此采用一边缓慢推药 ,一边退针。
注射完毕后辅以轻微抖动,可加速皮下药物扩散,减轻局部压力,减少针头末端漏液量。
总之,对于捏皮注射时抽回血、推药等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部分研究还有待完善。
临床应用时,不可依据某一单一研究结果进行操作,护理人员需正确运用循证护理确定最佳证据,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注射方法,以减少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