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是很多疾病晚期时常常出现的症状,如癌症、心力衰竭、COPD等,如晚期的癌症患者,约80%~90%的肺癌晚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在其他的癌症晚期患者中也有50%~70%的会出现呼吸困难,不但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巨大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晚期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与其他肺部或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呼吸困难有所不同,它是患者一种主观的感受,可能与氧饱和度等客观指标关联度不大,血氧饱和度正常的患者同样可能主观感觉呼吸困难。
部分癌症晚期患者还可能患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在短时间内呼吸困难的程度突然加重,通常持续10分钟到30分钟,针对此类患者,除了在发作期间积极纠正治疗外,日常用药及护理,包括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维持环境的舒适同样非常重要。
那么,针对癌症晚期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或阵发性呼吸困难,该如何处理和预防呢?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二氢可待因等是目前有足够的证据能够缓解呼吸困难的药物,不仅可用于阿片类药物耐受的患者,不耐受的患者同样可以使用。在临床研究中,合理的药物剂量所导致的如呼吸抑制、氧合降低、CO2浓度升高等副作用的发生率非常低。
通常为口服或皮下给药,给药标准可参考下图
图1 ESMO指南推荐的阿片类药物给药剂量及方式
苯二氮䓬类药物
当阿片类药物对呼吸困难无疗效或疗效不足时,可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咪达唑仑等作为二三线治疗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特别是对于并发了焦虑症状的患者。有研究发现,吗啡与咪达唑仑联用相比于吗啡单用在缓解呼吸困难方面更为有效。
给药标准可参考下图
图2 ESMO指南推荐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给药剂量及方式
皮质类固醇药物
以往我国通常使用地塞米松以改善癌症晚期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有研究证明,使用吗啡的疗效会优于地塞米松。
氧疗
氧疗通常会应用于患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但由于鼻插管可能的出血风险及成瘾性等,并不推荐长期使用,推荐在体力劳动或进食之前使用。若标准化氧疗效果一般时,可进行高流量氧疗或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可更为有效。 气流干预
即通过扇扇子、打开窗户等措施使冷空气吹拂面部三叉神经第二、三区域,多项RCT研究证实了此种疗法可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且由于其有良好的安全性、方便性和低成本,气流干预应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干预措施。 按压、按摩疗法
如对内关穴、中府穴、鱼际穴进行按压或对足底进行按摩,以刺激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方法在临床研究中被发现可以作为癌症晚期时的一种支持性护理,尤其是应对呼吸困难的症状。 除此之外,对患者进行多元干预,如减少体力活动、进行呼吸训练、行为心理教育等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呼吸困难作为很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的症状,同样有可能是使癌症晚期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之一,积极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并预防其加重是对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治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的常用方法为药物疗法或氧疗,而对如气流干预等非药物疗法不太重视,鉴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操作方便且成本较低,推荐将非药物疗法同样作为呼吸困难的一线疗法,在治疗癌症晚期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时应同时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以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1. Kloke M, Cherny N; ESMO GuidelinesCommittee. Ann Oncol. 2015 Sep;26 Suppl 5:v169-73. 2. FarquharMC, et al. BMC Med. 2014 Oct 31;12:194. 3. Henson LA,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Mar20;38(9):905-914. 4. Mercadante S. Drugs. 2018 Apr;78(5):543-547. 5. Navigante AH, et al. J Pain Symptom Manage.2006 Jan;31(1):38-47. 6. Simon ST, Bausewein C. Wien Med Wochenschr.2009 Dec;159(23-24):591-8. 7. Gupta A, et al. JAMA Oncol. 2020 Nov 19. 8. Kako J, et al.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18Oct;56(4):493-500. 9. 邵飞飞.吗啡、地塞米松治疗癌症晚期患者呼吸困难的应用效果对比[J].现代养生,2017(24):73-74. 10. Mazzocato C, et al. Ann Oncol. 1999Dec;10(12):1511-4. 11. Yorke J, et al.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Nov;23(11):3373-84. 12. Wyatt G, et al. Oncol Nurs Forum. 2012Nov;39(6):56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