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气囊,到底该不该放气?

发表于:2020-12-6 00:00:00 4492 来自: 辽宁抚顺



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而导管的气囊对保持气道的密闭,保证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防止口鼻腔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案例介绍


患者老年女性,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疝形成,呈深昏迷状,双侧瞳孔不等大,圆形,左侧直径约5.0mm,右侧直径约4.0mm,对光反射均消失。给予行左侧脑内血肿清除术,颅骨切除减压术,术后返回监护室,无自主呼吸,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型号7.0mm,呼吸机辅助呼吸,于术后第3天行气管切开,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医生给予气囊放气,半小时后呼吸机持续低气道报警,排除各方面因素后,最终给予气囊充气,呼吸机报警解除。

思考1:

1、气囊作用是什么?

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时提供无漏气条件,防止呕吐物等沿导管壁与导管壁之间的空隙流入呼吸道[2]。

2、气囊压力监测的意义

2.1 气囊内压力过高会对气道黏膜形成压迫,当压力超过气管环和气道黏膜毛细血管正常平均动脉压时,局部黏膜和纤毛出现压迫性缺血,造成缺血性损害,拔管后局部可形成溃疡、瘢痕,严重者造成穿孔[3]。

2.2 充气不足导致漏气引起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

思考2:

1、气囊,到底该不该放气?

1.1患者只要存在防止漏气或误吸的需求,气囊就应完全充气。

1.2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由于气管导管的存在影响其咳嗽和吞咽,因此气囊需要始终保持以防误吸[4]。

1.3若患者已接受气管切开并撤机,神志清楚、可自主进食无咳嗽等,就可以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无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好处是患者可部分通过上气道呼吸,气道阻力下降;将气管切开开口堵塞后还可满足患者发声需求。

1.4对自主气道保护能力较好且撤机的气管切开患者,将气囊完全充气可明显缩短撤机时间、降低呼吸系统感染率以及促进患者吞咽能力恢复[5]。

思考3:

1、气囊充气方法及选择

1.1手动气囊测压法操作简便,而在临床中最为常用,但此法凭个人经验和指感来判断气囊充气程度,准确率低。

1.2气囊压力监测表可直接测量囊内的压力,科学性强,精确度高,有明确的警戒范围,可操作性强[6]。

2、气囊压监测时机

每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1次,反复抽吸分泌物后应注意监测气囊压力,及时调整气囊容积,以保证最佳的气囊压力[7]。

3、气囊压力大小的选择

气囊压力维持在25-35cmH2O为宜。

思考4:

1、气囊如何管理?

气囊的合理充气可达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内,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作用。

1.1 最小漏气技术

将听诊器放于患者气管处,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听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预防气囊对气管壁损伤。

缺点:容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率发生。

1.2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

将听诊器放于患者气管处,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抽出0.5mL气体,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再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可减少气囊对气管壁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虽然可使气囊刚好封闭气道且充气量最小,但往往不能有效防止气囊上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使用最小闭合技术,但大部分患者的气囊压力仍低于20cmH2O[8]。

气囊的合理充气可达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内,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作用[9]。
 
参考文献:

[1].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1):816-819.
[2].王静,程华.昏迷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气囊放气等待吞咽置胃管术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08):1247-1248.
[3].陈名桂,魏琳,张晓璇,欧阳红莲,郑静霞,吴巧媚.ICU气管插管患者气囊压力监测最佳频率的循证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07):611-614.
[4].周丹,席惠君.护理操作对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变化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2):2100-2103.
[5].张剑剑,李业桂,吴旭峰.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辅器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1):185-186.
[6].武艳云.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4,34(06):407-408.
[7].唐晓娟,孙高红.气囊压力报警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8):130-131.
[8].朱焕玲,梁菁,刘淑莹,林悦佳.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03):357-359.
[9].申铁华.人工气道的管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01):81-82.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