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利用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产物而制成的一种生物制剂,能够模拟一次抗原侵入人体的过程,但程度非常轻微,人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发病,却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来预防疾病。接种疫苗的过程能够使我们的身体产生免疫反应,就像人越锻炼越强壮一样,接受过疫苗“锻炼”的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能力会更强。小编梳理以下知识点,为您接种疫苗及接种后提供参考:
注射疫苗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等到不出血时才能拿开棉签,注意不要揉搓接种部位。接种结束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当在预防接种处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处置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回到家后,应该继续保持观察,部分人群在接种后会出现低热、局部红肿之类的反应,还有可能伴随倦怠、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一般持续一到两天就会消失。如果出现了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触发其他疾病。如果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感染疾病,不仅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伤害,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造成残疾或死亡,带来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基本上都是严重的疾病,接种疫苗就能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减少伤害,减轻家庭负担、节约社会成本。接种疫苗确实有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绝大部分是一般反应,严重反应的发生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或百万分之一。 有些人因为害怕接种疫苗后会产生不良反应而拒绝接种疫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应权衡传染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疫苗接种控制了很多疾病,保护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预防接种很有必要!
疫苗并不是一注射就能让身体马上产生抗体,从注射到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周期。疫苗是通过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而起作用的,有一个免疫应答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识别期,即淋巴细胞识别外来的抗原; 第二个阶段是活化期,即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 第三个阶段是效应期,即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清除抗原。
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是后天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的结果,随着时间延长,抗体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抗体在人体内存活时间的长短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和疫苗中抗原的性质、疫苗的接种计划以及受种者的年龄等有关。 在实际的疫苗接种当中,为了延长抗体的存活时间,一般会进行多剂次接种,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和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次接种才能使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疫苗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将正在出牛痘的女孩皮肤水泡中的液体接种到一个8岁健康男孩身上,堪称医学史上最为冒险的一次实验,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由此诞生。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疫苗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