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致所有护理人员,你要学会正视护理不良事件!

发表于:2021-9-16 11:14:53 9633 来自: 湖南长沙
病房里的护理不良事件层出不穷:
1.病人以为紫外线灯是晚上开的暗灯,边开边玩手机,第二天,眼睛肿了。
2.科里有个陪护大娘拿了处置室里生锈的剪刀,给他有糖尿病的患者老伴剪指甲剪出血了!
3.我们快下班了一个八十多岁的病人有皮炎,挠痒的时候把锁骨下的CVC挠出来了,管子整个出来了,然后又要写不良报告……

发生了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护理人员的反应是这样的:

1.不良事件报告写个不停,下了夜班还回不了家,这酸爽!
2.今天上报了压疮不良事件,有苦说不出。
3.班上给病人少用药,护士长发现了,批了一顿,说是不良事件报告要好好写,深刻反省!
……

点评

  护理不良事件真的那么可怕吗?非也!不良事件真的没那么可怕和负面。某病区有一个挑剔的中年女性患者,输液时手乱动“跑水”了,值班护士A在给其换了针头重新进行静脉穿刺,在扎上针后,患者看到了头皮针软管内有两个小气泡进到血管内了,由于紧张(她以为进空气会死)当即咆哮起来,护士长在护士站听到了立即来到病房,给患者进行解释,让当事护士回避。

  患者开始向护士长投诉该护士的服务态度问题,扎完针没有跟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扭头就走,输液前没有核对……护士长一边表示虚心接受患者提出的意见,一边为患者解释少量的气泡进到血管不会出现严重的输液不良反应——空气栓塞,及时跟进相关健康教育。患者身边无陪护,护士长和另一名值班护士一边跟患者沟通,一边为患者端来热水,尽力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

  直到患者的药液输完,患者还是不依不饶,喊都喊不住,径直跑到行政楼上去投诉!护士长赶紧跟进,一直折腾了两天,在医院医患办和护士长的努力下,最终以当事护士再次跟患者电话道歉了事。这起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护士对无人陪护的输液患者,格外的关心、呵护,尽力把临床工作做细做到位,至此,类似的不良事件再也没有发生。

  这件不良事件,该患者在医院闹了两天,总值班、护理部、卫健委、市长热线,都惊动了。让所有的科室都记忆深刻,引以为鉴,有效改进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护理不良事件就没这么面目可憎与令人反感了。相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我们要让它引以为鉴,为我所用,发挥其警示让人、触类旁通的正性作用。

护理不良事件能有什么好?
护理不良事件并不是全无是处,它也是有弊有利有好处的

1.改进护理质量的契机:
从一件护理不良事件上,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护士身上,我们从中可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继而引以为戒,改进临床护理工作。

2.促进护士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君不见,每次的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护理人员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发言,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积极寻求整改对策,让护理人员学会了反省和触类旁通,无论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是发散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和磨砺。

3.增进了团队凝聚力
有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常常需要当事护士回避,避其锋芒,由护士长和身边同事,包括医生,尤其是有经验的资深护士来出面应对、协调、解决。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事护士得到关爱和呵护,科室同事迎难而上,帮助当事护士扛事,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体现出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护士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好习惯
不良事件之后,护理人员要针对问题,进行全科、甚至全院讨论,大家坐在一起寻求对策,护理人员集思广益,制定出整改措施和应对方案。当事护士更是认真反思,补足短板,护理人员一起深入探讨,改进工作,从这个方面来看待问题,这是坏事,亦是警钟、好事。

5.提升循证能力
无论是不良事件讨论会,还是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根因分析,都需要护理人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在分析过程中有效提升护士文献检索能力,反复寻找答案解惑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6.丰富临床培训内容
从护理不良事件中找到护士身上存在的短板,进而在护士培训中补上这一课,做好案例分享、分析。让新护士及其他护士都能引以为鉴,从中获益,从而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7.前车之鉴
案例分享会上进行不良事件讨论,院内其他护士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此看来,这护理不良事件也是功德无量。

总之:
既然护理不良事件已经发生,再多的批评、责怪、抱怨和哀叹也无济于事,你反感也罢,积极应对也好,不如让它为我所用,让它成为改进护理工作质量的契机,把它作为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岂不更好?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头顶更广阔的一片天!
来源:中卫护研院






收藏
送赞 13
分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6)

蓝海贝 来自: 云南
内容不错,学习了
2022-10-17 22:48:21 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