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护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并且应与家属及时进行坦诚、有效的交流,为家属提供专业意见,指导其正确应对和看待亲人的死亡。 1.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 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2.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3.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 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4.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5.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垫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6.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美国老年病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1. 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2. 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 3. 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 4. 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 5. 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6. 将家属的医疗经济分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7. 所花医疗费用要告知病人; 8. 给死者家庭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的更好。我想,我们护士有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有能力,送患者这最后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