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护网 首页 职场 图文 查看内容

护士亲历:没有医闹的眼泪

2018-2-1 17:40| 查看: 1556| 评论: 0


张阿姨,糖友一名,我们科的老病号。每次来住院都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走廊都能听到她的笑声。一进护士办公室必定会听到她爽朗的笑声:“不好意思,各位,我又来麻烦大家了。”收病号是一件不那么愉快的事,可是我们都很喜欢这位有着阳光笑容的阿姨。每次她来,我们只要不忙,都会和她聊上几句。

和她同住一间病房的病人,即使是不爱说话的,也会在她的带动下,多说几句。进到她的房间,就会见到她和病友、家属在热切地聊天,不知情的还以为她是来探望病人的。

有一回,碰到一个病人血管不那么好打,连打了两针都没打上,护士有点不安,病人脸色也有些难看,家属在一旁不满地指责:“怎么又没打上啊。”张阿姨笑吟吟说道:“大妹子,生什么气啊,人家年轻小姑娘都被你吓着了。你看你的血管,跟你人一样那么苗条清秀,人家打不上也很正常嘛。”

一席话,病人脸上阴霾一扫而光,护士也松了一口气,终于给她打上。

但是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张阿姨每次住院都是一个人来。有一次,她在家中打了胰岛素,因为没有及时进食,低血糖晕倒了,送她入院的还是邻居。住院这么多次,我只见过她儿子来过一次,而且还是匆匆忙忙的,放下一些水果就走了。

因为病情需要,主管医生需要联系她儿子,张阿姨却拦住医生不让他打电话,一边还说,儿子工作忙,不要打扰他工作。医生也有些愠怒,工作再忙,能比自己妈妈重要吗?张阿姨脸色一下子暗了下来,最后说了一句,有什么事你和我说就行了,不要找他。

后来,在来看望她的人中,我们陆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由于张阿姨的病情,张阿姨的媳妇一直觉得她是个累赘,不愿意和她一块生活,也不允许她儿子来看她。每次张阿姨儿子来看她一次,媳妇都要和他大吵大闹一次。久而久之,张阿姨心灰意冷,不愿意叨扰儿子,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一次,夜里查房,我看到张阿姨房间里还亮着微弱的光。于是我推开门进去看,看到张阿姨正拿着手机看着,手机上赫然是她儿子的照片,伴随着她的,还有低低的啜泣声。
无声的哭泣

那是一个肝癌的病人,收住我科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病人颜面、四肢、身体严重水肿,每次抽完胸腹水第二天又鼓了起来。主管医生每次从他那里回来都是摇头叹息,唉,撑不了多久了。

照顾他的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女儿。二女儿基本是隔天来一次,每次来都围着医生问个不停,还不住地对医生说,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尽全力抢救。然后围在父亲身边嘘寒问暖,连我们都忍不住感叹,果然还是女儿贴心啊。反观他儿子,似乎无动于衷,虽然每天都守在他父亲身边,但是基本和我们没有太多的交流,只在我们问的时候会答上一两句。

他们请了一个护工,但是护工不是很负责任,有时候还会跑出去溜达上一两个小时才回来,所以查房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他儿子在哼哧哼哧地给他父亲翻身、擦洗、更换尿布等等。一个大男生能做到这一步也是叫我们叹为观止了。

病人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甚至到了昏迷状态,医生几度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来主管医生征询家属意见,是否需要上呼吸机来延续病人的生命。二女儿哭哭啼啼地说,上,一定要上,能撑一天是一天。他儿子沉默片刻,然后说,不用了。

至于他们是怎么商量的我们不清楚,只知道最后呼吸机没有上成。

果不其然,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直往下掉,虽然医生尽力用药物去维持了,但是病人还是走了。那是凌晨三点,漆黑的夜晚,寒凉的风,二女儿的哭声显得尤为凄凉。大儿子一直面无表情,忙里忙外给病人擦身,换寿衣等等。由于病人肿胀,肢体僵硬,穿衣服不好穿,我看到他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

换好衣服之后,便是等待殡仪馆的人来。二女儿的哭声断断续续,似有若无,来办公室签字时脸上依稀挂着泪痕。大儿子一直沉默不语。

我带着实习生去收拾房间时,大儿子正在走廊上抽烟。我正想上前对他说,病房不允许抽烟时,却见他缓缓蹲下身子,双手捂着脸,肩膀不住地抽动着,一行清泪正从指缝间渗了出来。
喜悦之泪

这个病人入院的时候情况非常不容乐观,重症肺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脑梗赛、右肱骨骨折,而且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这个病人是从附属医院转来的。当时在附属医院花费了十几万,由于病情危重,附属医院的医生建议他们家人转上级医院。

但是他们家里人商量后,还是决定转回我们医院,一来可以就近照顾病人,二来可以减轻经济上的负担。他们一家人都是普通职工,家里环境不好,为了治这个病,家里人已经是把能借的钱都借了。

由于我们医院小,医疗技术和设备远不及附属医院,当时主任也很犹豫,担心万一病人不行了,家属会来闹事。但是病人的儿子扑通一声跪在了主任面前。主任叹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我们尽人事。

病人进来后,主任立即组织护士长和主管医师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拟定详尽的治疗方案及护理计划,一旦治疗过程中发现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了尽可能节约每一分钱费用,每一个诊疗方案大家都会进行几番研究,力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疗效。

由于患者重达200斤,加上水肿,每两小时的翻身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情,护士长还想出了一个方法,将中单放至病人身下,翻身时,只要在对侧拉住中单便可顺利翻身,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可以说,当时她简直成了我们科的“国宝”,所有人都在尽心尽力为这个病人服务。

好在病人及家属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无论医生对家属说什么,家属都惟命是从,唯恐做错任何一件事。由于病人低蛋白血症,需要用白蛋白。白蛋白比较贵,一瓶也要数百元,但家属二话不说,就买了五六瓶回来。

奇迹出现了,半个月过后,这个被附属医院断定再花上数十万也不会好转的病人睁开眼睛了,还能说上几个简单的字词,这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

后来,病人病情开始慢慢恢复,神志开始清楚,虽还不能下床活动,但身体的各项指标已经趋于正常。家属激动得几次到科室来连声道谢。

出院那天,她儿子来到我们科室,对着我们每个人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当时我们都清晰地看到,他眼里的泪花。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见惯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有时候我们会很麻木,如外界所言,我们变得很冷酷无情。但更多的时候,面对病人我们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医治病人身上的伤痛,可面对病人内心的伤痛我们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尽管我们都学过《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我们可以滔滔不绝病人现在的心理状况如何如何,可以有条不紊地讲述安抚病人十几种的方法,可是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无法真正愈合病人内心伤痕。而我们能做的,唯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提升自己与死神搏斗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这个白衣天使之名。



全部回复(0)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