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住院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疾病作为一种应激刺激使患病的个体产生心理反应,患病和住院对儿童和家庭来说是一种危机,由于其日常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和作息均发生改变,而且儿童处理应激事物的应对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幼小的儿童特别容易受到这一危机的危害。所以,要针对患儿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实施系统化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儿身心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49例,其中实行各种小手术67例,普通治疗操作82例。采取心理护理76例,一般护理73例。 2 住院儿童的心理问题 2.1 分离性焦虑: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反抗阶段,可出现侵略性、攻击性行为,如哭闹、抓住父母不放,用脚踢、口咬、手打医生和护士。第二,绝望阶段,儿童感到上述行为无济于事,就会停止哭闹,但明显表现出抑郁,对周围的一切均不感兴趣,与他人不沟通,并表现出退化行为,如吸吮自己的手指或咬指甲。第三,超然或否认阶段,儿童表面上会表现最终适应了这种分离,对周围的一切开始发生兴趣,表现出愉快,与陌生人接触,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而且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只是一种无可奈何接受或忍受与父母分离的结果,而不是获得满足的表现[1]。 2.2 恐惧:患儿一般没有疾病和住院的概念,一旦生病被送进医院,看到医院陌生的陈设和医护人员的白色工作服,加上看到其他患儿的情景,就会产生惶惑不安和恐惧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多,孩子生病后,父母情绪紧张,对医护人员要求高,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 2.3 反抗:有的患儿拒绝住院治疗,对医护人员不理睬,或者故意喊叫、摔东西、拒绝接受各种诊治措施,甚至趁人不备逃跑。也有的患儿对前来探视的父母不予理睬。 2.4 控制感丧失:由于疾病或治疗的窄因,有的住院儿童身体被束缚、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被强迫性的依赖于他人等,从而使儿童感到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感。同时,各种积极的感官刺激减少,而医院的各种声音、颜色、气味、身体侵入性刺激过多,使患儿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挫折感、依赖性增强、敌意、自卑[2]。 3 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 3.1 护理人员和护理方法要保持稳定,使患儿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护士要经常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疏通情感,使患儿不感到孤独、焦虑、恐惧、紧张,而获得安全感。做入院介绍要热情周到,提高患儿对医疗环境的认知能力。 3.2 提倡亲属陪伴,患儿亲属的心理护理不容忽视:住院儿童离开家人后常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沉闷、想家等。患儿亲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由于孩子患病,父母心理会产生许多压力,从而影响家庭生活。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如果亲属心理健康,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有益。 3.3 减轻和消除患儿紧张怕痛的恐惧心理: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个性特点、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要求,进行说服引导,如对年龄稍大和大多数男患儿,一般有表现坚强、勇敢行为的心理,故注意激发其自尊心;对有好强心的患儿给以鼓励;对荣誉心强的患儿应不断地给予表扬;对女孩则赞扬她的美丽等。同时也可给患儿必要的治疗信息,对鼓励其勇敢坚持,并以其他患儿治疗时的勇敢表现来引导。对年龄小的患儿则以逗引为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对个别性格及心理反应较特殊的患儿不妨采用鼓励与态度严肃相结合,以鼓励为主的方法。 3.4 给患儿提供发展其自主性的机会:若病情允许,不要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允许其有自行选择的机会,如可让其自己穿衣、吃饭。当患儿身体某部位受限时,尽量用其他方法为患儿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改善医疗环境及工作人员的着装,制造温馨、融洽的气氛,如改变墙的颜色,在墙上张贴各种儿童喜欢的卡通画等。为患儿提供适当的游戏、看电视、讲故事等活动,使儿童有机会表达情感,发泄恐惧和焦虑情绪。同时,还可以进行健康教育。 3.5 患儿心理护理效果:进行心理护理后,能大大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85%以上的患儿能配合或基本配合。因此,在住院儿童中实施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愈有明显效果。 4 小结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患病和住院可造成儿童身心创伤。疾病给儿童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治疗期间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护理质量,更需要积极的心理护理。所以,护士还应根据患儿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才能使患儿以愉快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63.
[2] 刘少兰,曾长凤.儿科病房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 (增刊):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