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皮内注射常见的并发症有: 疼痛 1.临床表现:患者主诉疼痛。 2.预防措施 ⑴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⑵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⑶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⑷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⑸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⑹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3.处理方法:拔针后给予冷热敷。 局部组织反应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2.预防措施 ⑴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⑶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⑷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3.处理方法 ⑴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⑵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 ⑶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 ⑷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虚脱 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 ⑴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儿紧张心理;询问患儿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熳。 ⑶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儿,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3.处理方法 ⑴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⑵如患者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⑶少数患儿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㈣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 2.预防措施 ⑴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⑵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⑶治疗单元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 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按照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