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和延续,更是维系家庭生活的纽带,宝宝的健康成长与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诚然,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上各种问题,吐奶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相信很多宝妈都经历过此类烦恼,就是刚给宝宝喂完奶,结果没过几分钟,宝宝“哇”的一声全吐掉了,弄脏衣服事小,宝宝未能得到食物营养的补充才让宝妈宝爸们既心疼又心焦。对此,尤其是新手爸妈,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护理常识,往往弄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殊不知宝宝经常吐奶背后有大学问,极有可能与一种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相关,那就是笔者今天要讲述的主角——胃食管反流病。 何谓胃食管反流,顾名思义,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咽部。它大致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多发生于婴幼儿喂奶后,俗称“溢乳”,严重者可发生剧烈的呕吐。这是一种功能性反流,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大多数生理性反流缘于婴幼儿消化道发育不成熟,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神经肌肉协调功能较差,因此易发生于6月以下的婴儿,一般对婴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且多数会在18个月内逐渐好转,无需进行药物及手术治疗。 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多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廓清能力降低,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被破坏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上消化道功能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宝宝睡眠、仰卧位及空腹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即胃食管反流病。
现如今,胃食管反流病(GERD)已是儿科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婴幼儿顽固性呕吐(吐奶)与之密切相关,严重时可损伤食管黏膜出现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性胸痛等症状。食管病变严重甚则可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而出现呕血或吐咖啡样物,造成婴幼儿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且据研究表明,该病与婴幼儿反复发作性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窒息及婴儿猝死综合征有莫大关联。儿童期的GERD可能也是成年人某些慢性支气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提高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那咋办,我们也不是医生,怎么知道宝宝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是得了胃食管反流病呢?”宝爸宝妈们也许有此类焦虑和疑惑,莫慌,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相对简单,如下:
| ① 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② 24小时食管pH和(或)胆红素监测阳性; | ③ 镜下食管黏膜无损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损伤为反流性食管炎 |
所以,对于宝爸宝妈们来说,想要判断宝宝吐奶是是否得了胃食管反流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熟悉一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个方向: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和消化系统外并发症。②24小时食管pH和(或)胆红素值监测阳性; 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下: 第一、呕吐 这是最典型的症状,婴幼儿可表现为反复性溢奶、反刍,呕吐物多为单纯性乳汁,严重时可有咖啡样物或者直接呕血。年长一点的宝宝多表现为嗳气、反胃、反酸,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严重时可发生呕血及黑便,一般抗酸治疗后减轻。 第二、拒食 多数宝宝易出现明显的焦躁、哭闹甚至拒绝进食,严重时宝宝表现出喂养困难、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憋闷等。 第三、消瘦 宝宝经常性吐奶,肠胃功能紊乱,极易产生厌奶情绪从而饮食量减少,营养得不到有效补充,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精神状态差,宝宝情绪不佳,淡漠易睡。 消化系统外的并发症多由反流物引起,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多数患儿会并发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以及呼吸暂停等;其次耳鼻喉也是胃食管反流病常常波及的地方,通常促使宝宝患上鼻窦炎、中耳炎、慢性咽喉炎等。除此之外,部分患儿可有反复性的口腔溃疡、龋齿、多涎;有些宝宝还会表现出易受惊吓,常夜间惊起啼哭甚至是猝死。 所以,宝爸宝妈们注意了,如果宝宝仅出现吐奶,体重无下降,各项发育指标、生理指标均正常则无须担心,一般在12到18个月后等宝宝胃肠功能发育完全即可好转。但如果出现了上面的一些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则需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化。 这时候,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胃食管反流病在婴幼儿中如此常见,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如果确诊了又该如何去治疗呢?”。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在临床上,针对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治疗应对体系,包括预防、常规处理、药物治疗、手术介入以及中医特色治疗等。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以吐奶为常见临床表现,据研究表明,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防止婴幼儿吐奶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患病的可能。下面笔者为宝爸宝妈们介绍一些防止宝宝吐奶的小窍门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措施。
首先,宝妈们在哺乳时要选择正确的哺乳体位,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法。研究发现,俯卧位和左侧卧位最适合改善胃食管反流防止吐奶,而仰卧位和右侧卧位可能会增加吐奶的风险。很多新手妈妈喜欢仰卧位喂奶,然而新生宝宝胃部结构比较特殊,保持仰卧位非常容易导致奶水在宝宝胃内潴留刺激胃肠道肌肉痉挛产生吐奶。因此,宝妈们在哺乳时最好将宝宝抱在怀里,宝宝身体倾斜45°并略微抬高头部。 其次,喂奶前要先清洁乳头,如果奶水过多可以先手工排出一些,避免宝宝在吮吸奶水时呈过度喷射状引起不适而出现呛咳、呕吐。喂奶时注意让宝宝的嘴巴充分包裹整个乳头,经量减少宝宝在吸奶途中吸入过多不必要的空气引起胃胀呕吐。如果是奶粉冲泡喂养的宝宝则要注意奶嘴大小适宜,条件允许情况下宜购买模拟人体乳头泌乳结构的奶嘴以及多奶嘴备用以便更换。 最后,喂完奶后可以将宝宝竖抱放在肩头,手掌呈空心状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等听到宝宝打嗝后再轻轻放在床上,促使宝宝排出吸奶时吸入的多余空气减少吐奶的可能。刚喝完奶的宝宝不宜随意翻转以及抬腿换尿布等。
给宝宝喂奶要合理且规律,少量多次间隔式喂奶,减少胃内容量和食管酸暴露从而降低酸性反流的发生概率。此外,可以尝试稠奶喂养如在母乳中添加增稠剂、普通的米糊或者使用配方奶。据研究发现,稠奶喂养可以有效减少酸性反流,不过也要视宝宝具体情况及接受度而定。宝妈们哺乳期间也要注意清淡饮食,不要过分油腻,否则乳汁脂肪含量过高,宝宝不易消化。同时,采用人工奶粉喂养的宝宝如果经常性吐奶也要注意观察是否与乳糖不耐受或者对牛奶蛋白过敏有关。
遇上宝宝吐奶不要慌张,切忌第一时间竖抱拍背,这种行为无益且极易促使呕吐物及分泌物掉入气管变生成吸入性肺炎或气管炎。正确有效的做法是立即停止喂奶,将宝宝脸偏向一侧,上半身稍稍抬高避免呕吐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及时清理口鼻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宝宝仍有憋闷情况,应将其俯卧于腿上,上半身呈45°前倾,在宝宝背部由下而上拍打帮助宝宝将呛入的奶水咳出。上诉措施无果,宝宝出现呼吸困难、哭声减弱、胸部凹陷等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较重、一般治疗护理无效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临床上根据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机制大致可以将药物分为三类: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动力药、胃食管黏膜保护剂。其中质子泵抑制剂最为常用,这类药物可以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胃壁细胞泌酸是由细胞基地外侧膜上H、K-ATP酶,以H对K交换的方式将细胞内H泵出。质子泵抑制剂起效方式就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从而达到抑酸的目的。胃肠促动药可以增进食管平滑肌的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来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同时可加快胃排空的速度。不过胃肠促动药仅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辅助治疗,一般不单独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缓解病情之后仍需要进行抗复发的维持治疗,临床上也会选用食管黏膜保护剂进行疗效巩固,预防复发。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较小,其目的主要在于恢复抗反流屏障包括:恢复及加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和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考虑婴幼儿特殊体质当慎重选择,不宜随意扩大手术指征。
手术指针 | ① 科连续治疗6周至3个月无效且有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 | ② 重的食管炎或食管狭窄; | ③呼吸道并发症如反复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
手术指针 ① 科连续治疗6周至3个月无效且有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 ② 重的食管炎或食管狭窄; ③呼吸道并发症如反复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吐酸”“胃脘痛”“嘈杂”“呃逆”的范畴。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食管瘅”一病,大致相当于西医里的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和脾胃,多以吐酸为主,酸者,肝木之味也。相当一部分医者认为反流在于肝木不疏,乘伐脾胃或脾虚邪滞,胃失和降。故临床中医汤剂当以疏肝和胃健脾立法。近年来临床研究也表明此类汤剂在胃食管反流治疗中有着明确的疗效。不过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所以关于用药程度与剂量需小心把控。 西医治疗本病周期长,依存性差,易反复发作,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症状,也可减少复发。所以如果家中小儿患有此病,不妨换种思路寻求中医治疗,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而言之,宝宝吐奶看似平常,其背后也存在大隐患。宝爸宝妈们要注意区分,早预防,早就医。最后,笔者衷心祝愿全天下宝宝都能健康平安成长!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Maria Jos6 Solana Gareia,Jes6s L6pez—Herce Ci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A Review[J].ISRN Gastroenterol,2013:824320. 2. 《小儿胃食道反流诊疗措施文献综述》窦宪蓉 养生保健指南2019.34 3.《宝宝吐奶怎么办》郭英 母婴世界.2020年2月.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