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各导联的位置:
肢体导联:RA:右上肢,LA:左上肢,RL:右下肢,LL:左下肢;
胸部导联: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V2与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5:左腋前线第五肋间;V6:左腋中线第五肋间。
2.2心电图各波意义和正常值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12秒;若P波方向与正常相反,AVR、Ⅰ、Ⅱ、AVF,代表交接区心律;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纤颤或锯齿状的扑动波,代表房颤或房扑。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在0.12-0.20秒;P-R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缩短见预激综合征。PQ段也称为PR段,代表心房复极的过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的1/4R波,时间不超过0.04秒,如超过称病理性Q波。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06-0.10秒。
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至复极开始的时间,正常S-T段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但在胸前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向下偏移超过正常为心肌缺血,向上偏移提示急性心梗、急性心包炎。
T波:心室复极的过程,多数直立,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以R波为主导联。T波高尖提示高血钾或心梗超急期。
Q-T间期:代表心室从除极至复极全部电活动。正常范围在0.32-0.44秒之间。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2.3心电图观察要素:
①观察是否有P波,P波的形态、高度和宽度;
②测量P-R间期;
③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有无“漏掉”;
④观察T波是否正常
2.4正常心电图:
①存在窦性P波,各导联P-QRS-T规则出现,频率60-100次/分;
②P波在Ⅰ、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
③各波,各段均在正常范围。
3.1心律失常是因心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
3.2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类型
3.2.1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当窦性心律的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
②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的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年轻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亦可见于颅内高压、甲减、阻塞性黄疸、服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3.2.2室性心律失常
①室性早搏: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QRS时限常>0.12秒;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QRS波>0.12秒,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QRS波前多无P波,心室率齐,率140-200次/分。
③心室扑动: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正玄波图形,频率达150-300次/分。
④心室颤动: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达200-500次/分。
3.2.3房性心律失常
①房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QRS波一般不变形,P-R>0.12秒;提前的P波后继以形态正常的QRS波;代偿间歇常不完全(P-P不相等)。
②室上性心动过速:理应分为房性与交接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是存在QRS波,QRS时限正常,R-R节律规则整齐,R-R间存在P、T的快速融合,心里150-250次/分。
③心房扑动:无正常P波,代之以连续的大锯齿状F波,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250-350次/分。
④心房颤动: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频率350-500次/分。
3.2.4心脏传导阻滞
①Ⅰ度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P-R≥0.21秒,则可诊断为Ⅰ度传导阻滞。
②Ⅱ度Ⅰ型传导阻滞: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的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③Ⅱ度Ⅱ型传导阻滞: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④Ⅲ度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节律,房率高于室率,常伴有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观察患者病情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认真观察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不失时机的进行处理,您学会识别异常心电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