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危险!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有痰痂!为什么?怎么处理?

发表于:2021-1-24 17:58:00 5371 来自: 湖南长沙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痰痂的形成,你了解多少?


我原本是普通科室的一位护士,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并不了解,如今有幸在急诊监护室上了一段时间班,接触的第一位患者就是一位气管切开的老年男性。


1
案例回顾


该患者由于车祸伤病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由于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气管切开术,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稳定后转入急诊监护室做进一步治疗。


一次单独值夜班的时候,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突然降至90%以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我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患者气管内吸痰,让我很吃惊的是,吸痰的时候竟然吸出了一小块痰痂,吸出痰痂之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升至98%,症状好转。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内怎么会形成痰痂?如果痰痂脱落掉入气管内,患者岂不是很危险?那我们如何预防痰痂的形成、避免这样的不良事件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以下的学习。


2
知识链接


气管切开术作为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系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插入气管套管,使患者经过新的通道进行呼吸,既可用于解除呼吸道梗阻,也可用于因昏迷、神经系统病变、外伤等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或头颈部手术、胸腹部大手术可能引起呼吸道梗阻的预防性切开。


人工气道的建立却失去了鼻腔对吸入气的清洁过滤、加温和保湿过程,通过呼吸道丢失的水分由正常的每天800mL增加1~2倍,加之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粘稠、若不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势必造成下呼吸道分泌物因干燥而结痂,不易排出,形成新的阻塞,造成通气不畅或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正确的吸痰及气道湿化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痰痂形成的关键环节。


气道痰痂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对于痰痂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气道由于形成“呼吸短路”,机体自然防御机制被破坏,容易造成病原菌、痰液聚集管道,气管切开后由于对外界直接开放,导致吸痰与排痰障碍,置管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气管支气管黏膜在反复应用吸痰管吸痰时容易损伤,气囊套管插管时损伤容易导致局部黏膜渗血形成血痂,扩展为血痰痂口。


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要预防痰痂的形成,我们该如何去护理?


3
经验总结


1.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温度22~24℃,湿度60%~70%,增加室内湿度慎用暖空调,室内湿度过低时可采用地上泼水的方法增加湿,有条件者室内放置加湿器,防止室内空气干燥。


2. 定期翻身、背部叩击是预防压疮、促进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气管切开患者做好床头交接班,每2小时翻身1次,依次进行仰卧位、右侧位45度,左侧位45度交替翻身,翻身的同时用手掌叩击患者背部,按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的顺序。让其深呼吸与咳嗽,以利排痰。


3. 吸痰时要规范操作,严格无菌,防止因呼吸道感染而使痰液增多。吸痰要充分,掌握适当的深度,可根据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决定,意识清醒能用力咳嗽者插入要浅,一般插入管下2cm,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压力为80~120mmHg,吸痰前后给氧,防止低氧血症,若痰液粘稠难以吸出时,不应强求吸痰,先给予雾化吸入或套管口滴药后再吸痰。吸痰间隔时间按需要而定,连续吸引最多不超过2次,因连续吸引有蓄积作用,可使平均动脉压和平均颅内压升高。


4. 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


A.将氧气雾化器一端连接气管切开口,与气管切开面罩连接,一端用吸氧管道连接氧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是一种不含杂质和有机成分的低渗液体,不利于细菌的繁殖,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10mL注入雾化面罩的雾化罐内,调节氧气流量为4~6L/min,每6h在雾化罐中注入灭菌注射用水5mL,或根据医嘱加入雾化吸入药物,在持续吸氧过程中持续雾化吸入。


B.采用微量泵持续泵人氨溴索湿化液直接进行气道湿化,用50mL注射器抽取氨溴索湿化液后固定在微量泵上,注射器与微量泵输液延伸管连接后接头皮针,将头皮针插入呼吸机Y型连接管并固定。氨溴索作为一种新型黏液溶解剂,可促进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黏液的滞留,显著促进排痰和改善呼吸状况,并具有呼吸道黏膜的表面活性剂作用,能增加纤毛摆动的次数。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气管内,较静脉注射更有利于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黏液的滞留,能更好地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

[1]张丹如,黄建芬,张丽萍,等.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3):7-11.

[2]陈玉红,曹玲玲.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痰液黏稠度患者持续气道湿化量的研究[C].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论文集,2014:1674-1675.

[3]彭丽.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2):346-348.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