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几乎是每个护士必备技能
尤其是老年和卧床病人
吸痰可以帮助病人清理呼吸道
更关乎病人的性命安危
关于吸痰
临床上有那些常见问题
吸痰操作会导致患者气道黏膜机械性损伤和肺容积降低,因此不必要的吸痰应尽量避免。
吸痰适应证:
(1)当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升高等临床症状恶化,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时;
(2)人工气道出现可见的痰液;
(3)双肺听诊出现大量湿啰音,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所致时;
(4)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时,才进行吸引。
推荐: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 级)
深部吸痰是将吸痰管插入至有抵抗,再往外回提 0.5-2 cm 的深度。
浅部吸痰是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末端。
深部吸痰适用于咳嗽反射弱甚至没有咳嗽反射,如昏迷患者。它接触气道面积广,清除痰液多,加上深部吸痰可以刺激咳嗽反射,使小气道痰液排出到大气道,利于清除痰液。
浅部吸痰对气道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适用于耐受性较差的儿童。所以没有哪种更好的说法,而是看适宜人群。
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稀释黏稠的痰液,增加痰量的排除。但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并未增加痰液量,反而使氧合降低。一项系统综述结果表明,目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是否有益。
推荐:
有侧孔的吸痰管在吸痰时不容易被分泌物阻塞,其效果优于无侧孔的吸痰管,并且侧孔越大效果越好。
吸痰管的管径越大,吸痰负压在气道内的衰减就越小,吸痰效果也就越好,但吸痰过程中所造成的肺塌陷也越严重。
成年病人通常选用 10~16 号(2~3 mm)的吸痰管。
推荐:
选择吸痰管时,其管径不宜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 50%,有侧孔的吸痰管吸痰效果优于无侧孔(D 级)。
吸痰的负压越大,吸痰效果越好,但所造成的肺塌陷、气道损伤也越严重。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负压,以达到清除痰液的目的。
推荐:
吸痰时负压控制在 -80 ~ -120 mmHg(1 mmHg = 0.133 kPa),痰液黏稠者可适当增加负压(C 级)。
在吸痰操作前后短时给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以及由低氧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最常用的高浓度氧是 100% 的纯氧,维持 30~60s。
推荐:
封闭式吸痰因无需断开呼吸机,在吸痰过程中保证了持续的通气和氧合,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青睐。封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能降低肺塌陷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肺塌陷的高危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中更明显。
注意:封闭式吸痰影响呼吸机的触发;不能降低 VAP 的发生率。
推荐:
吸痰过程中,封闭式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A 级)。
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 VAP 的发生率无影响(A 级)。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当出现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B 级)。
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长可 7 d 更换(D 级)。
在尚未建立人工气道而咳嗽能力差、痰液较多的患者中,经鼻吸痰可降低插管率、减少窒息的发生率。经鼻吸引困难时或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可建立并通过口咽通气道行气管内吸痰。
推荐:
持续口腔吸引可减少 VAP 的发生率和延长 VAP 的发生时间(C 级)。
翻身前口腔吸引,可减少 VAP 的发生率(D 级)。
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经鼻气管吸痰可降低插管率(D 级)。
使用支气管镜在可视的条件下吸痰,能较好地避免气道损伤,且能在气道检查的同时进行气道内分泌物吸引,尤其是对常规吸痰不畅的患者临床效果更好。由于支气管镜吸痰费用较贵,操作繁琐,限制了在吸痰中的应用。
推荐:
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的患者(D 级)。
根据《护理学基础》对吸痰的要求是要用吸痰盘吸痰,也就是持物钳、换药碗一套(内盛生理盐水,分别在吸痰前后湿润或冲洗吸痰管)、瓶装生理盐水。吸痰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要求护士在吸痰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严格区分两个吸痰盘。而现在不少医院已经采用瓶装生理盐水吸痰,也就是开启两瓶生理盐水,分别标注吸痰前及吸痰后用,有效期24小时。有文献研究表明,瓶装生理盐水可以降低新发肺部感染,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无菌物品管理。因此瓶装生理盐水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