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科畏惧症:是指患儿在口腔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焦虑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它对儿童牙病的准确诊断和彻底治疗均有较大影响。
牙科畏惧的危害
降低早期就诊率
降低诊治质量
降低工作效率
恶化医患关系
导致不良的外延效应
恐惧与疼痛是影响儿童牙病治疗质量的两大主要因素。
来儿童口腔科就诊的患儿,大多有程度不等的恐惧感,尤以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多见。 表现为:神情不安、害怕、紧张、哭闹,不愿与父母分离,不愿和医护人员交谈,不愿接受甚至拒绝诊疗。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以前痛苦的牙科治疗经历;
2、陌生的诊室环境和医务人员; 3、对牙科治疗机和器械的恐惧,如奇形怪状的诊疗器械(口镜、探针等),轰鸣作响的特殊设备(综合治疗台); 4、刺鼻难闻的药味; 5、本身牙齿疼痛而引起的恐惧; 6、诊疗中所造成的疼痛(注射、制洞)。
1-3岁患儿的护理
1-3岁的幼儿“自我”观念没有完全形成,理解表现力不稳定,情绪易波动,经常哭闹反抗,即幼儿的“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护理应采用分散、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或以讲故事为诱饵逐渐引导幼儿合作。
4-6岁患儿的护理 4-6岁的儿童完成了自我界线的划分,活动范围扩大,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明显发展,但注意力易转移。这一年龄段患儿心理护理的有效方法是采用分散注意力、树榜样、鼓励赞扬法获得患儿心理安慰。
7-9岁患儿的护理 7-9岁儿童能用记忆思维来调节自身行为,恐惧感由直接体验或抽象经验而来,如受其他患儿牙科治疗中不良体验的影响。在接待这一年龄段患儿时医生要特别热心、耐心地解释、鼓励,争取做患儿的朋友,绝不能用欺骗、恐吓、强制手段,否则将影响患儿以后的治疗效果。
医护配合 护士安排就诊要合理; 医护配合把患儿情绪导向好的方向; 医生,护士面对儿童要诚实,镇定
医护治疗中的配合与工作技巧
细心解释,给予示范; 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 治疗中应尽量采用疼痛渐进法
减轻儿童牙病就诊的恐惧心理的措施 建立专门组织,定期对儿童作牙病防治宣传,以消除儿童对牙病治疗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建立儿童牙科诊疗室,使其有良好的环境,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可播放儿童喜欢的有镇静作用的音乐,诊疗室内的金属器械要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使患儿进入诊疗室后感到安静、轻松无恐惧感。 配备专门的儿童牙科医生,了解儿童心理,有耐心,态度和蔼,能诱导儿童的情绪,做儿童的朋友。 业务熟练,动作轻快。 所有会引起疼痛的治疗最好在麻醉下进行:先在麻醉注射点表麻,然后再行局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