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男护士 于 2016-3-23 14:04 编辑
导 语: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是剑拔弩张,医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
去年7月的一天,半夜从外院转来一个小女孩,被父母抱到病房时脸色苍白。门诊超声考虑肠套叠,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就是一段肠子钻进旁边肠腔内被卡住出不来,主要的风险是时间久了卡在里面的肠子会慢慢缺血坏死,一般是通过灌肠来解除套叠,但对怀疑已有肠坏死的孩子只能手术。
一、
这个孩子发病时间很久了,肚子胀,脸色苍白,肚子可以摸到长条的包块,摸肚子不哭也不闹。看过孩子后,我觉得病情已很危重,完成手术准备后就马上进了手术室。
手术开进去,里面的情况和术前判断一样,肠套叠,而且是小肠套叠,一种更少见、更难复位的类型,套入的肠管长达一米,这一米的肠管呈暗紫色,只有局部稍有点血色,肠壁上还有一个息肉样肿物,这个直径不到两厘米的肿物就是诱发肠套叠的元凶。看着这样的肠管,我对助手说恐怕留不住了,得切。
也就是在量完肠子这几分钟后,原先暗紫色的肠子有些红润了,解除压迫之后,肠子的供应血管恢复了血流,已经缺血的肠子似乎渐渐开始缓过来。
这时候我开始犹豫了,切,还是不切?切的话,不用担心后期肠坏死的问题,不需要做两处肠吻合,但是孩子将失去一半的小肠,可能导致发育落后。不切的话,现在不太好的肠子术后出现迟发坏死风险不小,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在切除肿物及肠壁破口两处肠管后还要做两处的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要增大至少一倍。
在肠管可疑坏死的情况下,切除肯定是符合原则的,我可以很坦然地跟家长交代,这个肠子留下来风险太大,为了安全,还是切了。哪怕术后真的出现了短肠综合症,肯定也怪不到我头上来,因为没谁能保证它留下不会出问题。切除对孩子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对手术医生来说肯定是更安全的选择。
二、
在肠管有存活机会的情况下,不切除肯定也是符合原则的,在肠管颜色红润,血管有搏动的情况下,留下来肯定也没有错。如果留下来的这段好了,皆大欢喜,孩子保全了几乎全部的肠管,医生也会很有成就感。但如果又慢慢坏死了,那将导致大量毒素吸收,甚至肠穿孔,就可能要了孩子的命。真要出现这种情况,医生自己的挫败感什么的就不提了,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孩子手术后死了,家长即便不和你拼命,也很可能大闹医院,索要巨额赔款,自己也可能一辈子在医院抬不起头。切或者不切,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医生自己的命运。
当然,作为一个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外科医生,对这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分析也是条件反射一般在脑海里瞬间完成。虽然套叠肠管切或者不切可以犹豫一下,但长有肿物那一段肠子是必须切除的,切那段肠子的时间正好也可以作为肠管血运的观察期,所以,我毫不犹豫就开始动手离断肿物所在肠管对应的系膜了。几分钟后,系膜断好了。这时,再检查原来发黑的肠管,肠管竟然已经红润了,虽然肠壁仍然水肿,但肠管颜色和正常肠管几乎没有区别,系膜血管也在搏动,面对这种肠管,我敢肯定绝大部分医生都下不了手去切除的。我和助手都长出一口气,终于不用把孩子那么长的肠子切掉了。
手术后,孩子回到病房就持续发烧,体温就没低过38.0度,心率快,肚子胀。术后第三天,孩子的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已经有休克早期的表现,于是转入了ICU。虽然孩子住院后就告了病重,但迟迟没有住进ICU,主要还是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完全靠孩子的爸爸开出租车支撑着整个家,进了ICU意味着花钱如流水,绝大多数家庭都很难承受,更别说像他们这样的状况了。但孩子现在的病情已经是很危急,不进不行了。
三、
孩子转入ICU后,提升了治疗级别,但病情并没有好转,而且仍在恶化,休克症状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如果不处理病因,再盲目等下去估计孩子扛不了多久了,虽然这种病情下再次手术的风险极大,但再次剖腹探查恐怕是孩子唯一的希望了,所以在术后第五天清晨,我们一致决定再次手术。
在五天之内进行第二次手术,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但孩子的父母没有任何质疑和怨言。一是家长知道孩子来的时候已经很危重,而且术前术后都交代过再次手术可能,各种预后的可能性都做过很详细的沟通,二是孩子父母确实通情达理,而且对我们有着充分的信任。家长没有任何怨言地签了同意书,然后默默地看着我们把孩子推进了手术室。
第二次手术做进去了,虽然术前也有猜到这个可能性,但目睹了里面的情况仍是让我如坠深渊:肠坏死,第一次被套入的那段肠子已经完全坏死了,坏死组织释放的大量毒素以及并发的感染,是导致孩子术后病情持续加重的罪魁祸首。我们只得把坏死肠管作了切除。
走出手术室,我心情沉重地向家长交代了手术中的情况,并告诉他们第二次手术虽然做完了,但因为孩子之前的感染太严重,术后恢复仍然不容乐观。也许是见过听过太多医闹,孩子父母的表现真是让我动容,除了感谢我们的抢救,没有一点猜疑,没有一句质问。这种信任反而更让我心生愧疚,虽然我当初也是想着为孩子好,为了给她多保留一米的肠子,但现在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不但没有留住肠子,还将孩子置于命悬一线的境地。我只能在心里暗下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把孩子救回来。
四、
再次手术后,病情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趋势,术后两天心率都维持在200次以上,由于炎症介质影响了血管的通透性,孩子全身水肿,眼睛都没法睁开,肚子胀得像皮球,感觉死神就蹲守在她旁边等她咽下最后一口气。那段时间,内疚、担心、恐惧、焦虑时刻折磨着我,根本睡不着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ICU查看她的病情变化,值班时候只要空下来就守在她的床边,盯着监测指标的波动,盼望着奇迹降临逆转病情,但奇迹迟迟没有出现…….
接下来的好几天,每天去检查这个孩子的时候,都是孩子妈妈默默守在ICU门口,看到我就跑过来询问病情。我问孩子爸爸怎么不来了,她说这段时间因为孩子生病,他一直没开出租车,损失了很多钱,现在孩子住在ICU里面,看不到孩子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去开车赚点钱交医药费。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叹,为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庆幸,也为自己能遇上这样的病人家属而庆幸。
也许是ICU医生和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终于,在术后一周,在我已处于绝望的深渊时,孩子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的迹象,渐渐有了排便,心率逐渐下降并平稳,全身水肿慢慢消退。她在术后十几天后出了ICU,回到了普通病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完全恢复了健康,恢复进食后也没有出现短肠综合征的症状,顺利出院了。出院那天孩子父母对我们医护人员都千恩万谢。见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护士说,她的恢复比以往任何一个孩子的康复都让人高兴。
虽然我们帮这家人申请到了一万块的救助基金,到出院的时候,仍然欠了三万多元,没有人和家长提欠费的事情,我们默许孩子出院了。也没有人去催过账,三个月后家长自己回到医院把所有欠账全还上了。整个治疗过程历时近一月,历经艰险磨难,但结局很完美,还有些感动。
五、
回过头看,从医以来,做过的腹部手术自己都数不清了,但迟发性肠坏死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果重来一遍,我能否作出不同的选择来避免这次术后并发症?恐怕未必。医学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多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病症本身千奇百怪,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阶段都可能有不同表现,我们对人类自己的身体还有太多的未知,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完全。开或者不开,开了后会发生什么,需不需要再开,什么时候再开,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医生自己知识和经验去估算,根据概率的大小,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去做出决策。决策正确率的高低和医生的素养、训练有关系,但很多时候也和运气有关系,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人就会犯错,水平最高的医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正确率,但永远无法保证不会犯错。
对这个孩子,如果第一次手术中评估是100%可以存活或者会坏死,那都不需要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但现实是医学问题大部分时候都不是100%,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60%对40%,甚至51%对49%,又该如何抉择?哪怕是99.9%对0.1%,会坏死的机会很小很小了,但谁又能保证不碰上了那0.1%?发生了对病人说就是100%,如果病人和医生一样可以认可那0.1%的风险,我相信所有的医生都愿意去冒这0.1%的风险去争取那1米多的肠管。99.9%的正确率对医生来说是很好的成绩,做1000个手术,999个都没有问题,但剩下的那1个出问题了,就可能让一个病人失去生命,我想也没有医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现问题甚至死亡,绝大部分时候,医生和患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战胜疾病,患者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是剑拔弩张,医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一方面患者经常质疑医生的医疗措施是不是掺杂了自己的私利,只要有了不好的预后,不管医生是否有违诊治规范,都讨要说法,甚至诉诸于暴力,以致杀医血案频现。另一方面医生为了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多做检查,不敢采取有效、对患者有利但可能要冒一点风险的措施,或者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干脆让患者自行去选择方案;不敢收治疑难复杂、预后不好的病人,远离有猜疑行为的病人,结局就是医患两伤。
而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正是因为家长的宽容,才能让我们正视治疗中的失误,全心全意投入到救治中去,也正是因为医患之间完全的信任,才最终携手化解了诊治过程中的一个个危机,争取到了每一份希望,战胜了死神,挽回了孩子生命。
作者:裴洪岗
来源: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