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名护士的遭遇,令所有同行心痛

发表于:2019-6-28 16:43:03 4610 来自: 湖南长沙
作者:刘文阳
hHBH4QwqHsY8tz68.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躺在手术台上,护士小夏(化名)脸上挂满泪珠。内心承受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悲伤——未出生的宝宝要离开她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半年前的一次针刺伤。
半年前的一次紧张慌乱的急诊抢救中,小夏被一根沾有丙肝患者血液的针刺伤了。虽然当时医院按照流程认真地为她做了处理,却仍旧在半年后被监测出感染了丙肝。
而且医生告诉她,由于治疗的副作用胎儿必须拿掉。小夏感觉人生都坍塌了。
小夏的故事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某公立三甲医院的一个案例。而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
小小针头,是医护人员的常用耗材。有时,却能成为悲剧的起因。
据估计,每年全球300万医护人员受到由污染针头引起的针刺伤害,从而导致每年1000例HIV、66000 HBV和16000例HCV新发感染,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华护理学会2017年一项《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相关针刺伤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9.1%参与研究的护士在注射胰岛素时曾发生过针刺伤事件。受访人群在过去一年中胰岛素笔用针头相关针刺伤发生率为139.5次/1000人,每一例针刺伤的经济成本在1884~2389元人民币之间。
悲剧为何发生?
医护人员都知晓,逾30种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头传播。一旦针刺伤,就可能会被感染艾滋、梅毒、乙肝、丙肝等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随着院感意识的加强,如今国内各个医院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锐器盒的使用、不回套针帽等)以及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流程:一冲、二挤、三消毒、四上报、五随访。
可是,为何还是有针刺伤的不断发生呢?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2018年公布的《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发现答案还是有迹可循的。
其中,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此外,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当中,从护理人员因素来讲,多因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各种因素导致的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等都是发生针刺伤的诱因。
FVffVp6PZO05N5OO.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毛秀英对曾经发生的4例严重的护士职业暴露感染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共同点是:当事人对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扎伤没有任何防备,表明对临床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持续的职业安全教育对于医务人员减少职业暴露格外重要。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都会使得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概率偏高。
医院怎样防护?
防止因针刺伤而给护理人员造成伤害是如此重要。目前,各家医院是如何创新方法,将针刺伤发生降到最低的呢?健康界通过采访进行了一些了解。
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于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是岗前一项特殊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加强她们对针刺伤的认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还教导她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日常需要牢记的要点是:操作完毕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意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改变危险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头指向身体任何部位;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等。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下称吉大二院),为了避免急诊抢救中因慌乱中发生针刺伤,医院反复演练在抢救中的人员定位。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抢救中的人员移动,也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医院还将这一理念扩展到全院各科室,并创建了个性化专科抢救定位图。
在回套针帽这一针刺伤频发的小环节,吉大二院集思广益发明了防刺棉盒,杜绝了双手回套针帽,这一发明有效降低了无菌针头刺伤。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开展得较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借鉴。
美国健康工作者安全中心著名流行病学专家 Dr.Jagger 1988 年所作的一项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安全针装置的保护作用已被多项研究证明: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避免 8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
经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美国已于2000年11月6日通过了《针刺安全与预防》的法案。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各种针具在安全装置技术上的不断革新,美国医务人员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保护不断加强,针刺伤发生率逐年大幅度下降。
因此,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推广使用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针具、无针连接接头、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盒等安全型医疗锐器,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希望,中国的一线护理工作者都能保护自己,别再发生针头的伤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收藏
送赞 1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