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精神科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发表于:2019-10-20 18:07:02 5143 来自: 湖南长沙
微信截图_20191019154648.png

随着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其对患者的康复作用已逐渐显现,并被患者广泛接受。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依据精神疾病的特点,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常识,以提高住院的适应能力。为此,我们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对患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入院初期   各项治疗初步开展,精神症状比较丰富,认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应以督促、劝导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生活自理为重点。


2.康复期   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认知能力恢复,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常识的宣教,介绍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特别是药物剂量的增减所引起各种情绪的改变,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发现隐性症状或病情复发的苗头,及时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3.出院前期   患者已达康复,对患者进行坚持服药、掌握自我调控技巧、适应社会家庭生活、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归社会。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连续动态过程。


二、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以连续、交叉、互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辅导,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又能使健康行为得到改善。


1. 计划性教育   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个体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入院初期处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较重,思维杂乱无章,又要适应新环境,所以无暇领会健康教育。期间应重点稳定病情,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待病情稳定后,便可以诚挚温和的态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主治医生与护士、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作息时间等。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临床表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做到密切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个别患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对躁狂症患者应采取激发其优势,发挥其积极好动的一面,协助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开展工作等。


2.交谈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难点,如患者自感特别恐惧,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担心自己被亲人和家庭抛弃,担心社会和同事、熟人鄙视,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形象贬低,角色、责任及行为改变。对此,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找回自尊,维持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照、评价。


3.示范式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行为方面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指导患者整理床铺,病室内务日常料理,鼓励患者参与病房的组织管理,倡导患者提合理化建议等。这样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从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4.一体化教育   采取个别和群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如娱疗室应设录像、音响、相棋、跳棋、扑克、麻将、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定期组织讲座,发放阅读手册,工休座谈会,节假日联欢会等,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三、注意事项


1.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因人而异,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性格开朗的患者,可采用宣传材料,介绍书籍,教育讲座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


2.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言语怪僻,举止异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此应在掌握娴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信仰等运用沟通技巧诱导其顺应教育活动。


3.从事精神科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善于察觉和沟通,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技巧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真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为患者树立自尊,用体贴给予患者温暖,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来源: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作者六病区 李玲
收藏
送赞 2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