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护理人文”这一理念,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如何把理念践行于临床实际工作,让护士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同时积极调动护理人员本身的内在积极资源,并取得实际效果,是浙大一院护理部主任王华芬思考的新难题,也是其为之努力的方向。
专题讲座:培养临床人文胜任力
2019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应王华芬主任邀请来到我院进行临床人文护理专题讲座,王一方教授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紧紧围绕护患关系、护患沟通、护患信任、倾听、微笑服务等方面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有理有据地为我院护士长、骨干护士进行了讲解,句句珠玑,处处催人扪心自问:“除了治疗之外,我们还能给病人什么?”是倾听,是交流,是陪伴,是鼓励,是专业、严谨以及丝丝入扣的爱与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样有温度的语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在如今现代医学中,除了专业的护理技术之外,优质的人文关怀,成为我们一直所努力的方向。
系列工作坊:护理人员心智化提升策略工作坊“心智化是站在外面来看你自己,从内心里面来看别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家Jeremy Holmes 是这么描述心智化的。心智化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觉察。2019年9月在王华芬主任的积极努力下,有幸邀请到黄丽教授对护士长管理团队进行为期三批的心智化课程的培训。
△开班仪式上许国强副院长致辞
△护理部王华芬主任讲话
△黄丽教授授课
从2019年9月-11月,三期干货满满的培训,目前课程虽然已经全部结束,但是心智化引发的思考却一直伴随着护士长们的工作、生活,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来看看课程中精彩的瞬间以及大家的心得感悟吧~
课堂布置,焕然一新
这样的课程形式你见过吗?
护士长们直呼有趣,好像回到了幼儿园
我是来自绍兴的一只小白兔,
我是来自萧山的银龙,
我是来自急诊科的红色的蜻蜓
……
老师们认真画着自己的自画像,如此可爱
看看大心愿树上都写下了什么目标?——希望学以致用,在工作中能换位思考
——希望帮助ICU患者在人生最难的时候给予一点点安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
课程感悟
我记得《微习惯》这本书中说到,形成一个习惯,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是你轻松可以完成的,回报你的是一种胜任感,一种成就感,一种自我认可感,是产生自尊的基础。所以,鼓励从来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你对于目标胜任的感觉。当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设定目标,到实施,再到最后完成,完成后的自我满足感反馈回大脑,这是我们获得的奖赏。心智化最大的益处就是与他人建立相对满意的关系,尤其对你而言的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当你无法对他人心智化时,你很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于他人,缺乏开放性的多视角可能性理解对方,误解和冲突很容易产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均是如此。作为一个护理人,站在护理管理的岗位上,当我真正地能够看见、倾听、理解时,即使不使用语言,我的一个回应的眼神,我的一个微笑,我的一个肯定的点头,都是有价值的回应,这样一个回应,也是一种心智化的表现。 ——神经外科 王萍
在培训学习期间,老师和同伴们的交流,总会让我有共鸣,好像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前后有了许多的关联和解释。正巧科室有位患者投诉他的医保审核不够及时(本科室创伤患者需排除第三方责任,医生病历记录和患者主诉符合一致有效),大发雷霆,我运用了一些技巧:倾听、认同、同理心、澄清等,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轻松感,相信这种感觉,会给我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人的一生就是处理关系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三种关系:与物、与他人、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关键,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学习心智化理解自己和他人,从外看自己,从内看别人。——骨科 陈国英
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一个病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我需要理解,需要同理。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疾病是一个漫长过程,对于患儿及家属来说也是煎熬的。如何提高慢性疾病患儿人文关怀的体验,护士具备良好的心智化,特别是有效地倾听能力尤为重要。 ——儿科 陈红
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超越患者期望,源于护士同心,聚于护士同德,乐于护士同感。让我们一起携手播撒人文之种,相信它定会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文字图片来源:浙一护理部、部分培训学员
经浙一护理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