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并非显示病人只是柔弱,更多的反应出病人末梢循环差、低体温、低灌注的损害表现。
我们先来分享三个临床案例。
案例 1:寒冷的冬天,一个跳河自杀的女人
12 月 31 日,9:23 ,某 120 急救站救治一名溺水的女子。
患者李 xx,女,32 岁,因与家人生气跳河自杀,幸被一出租车司机看到后及时救起。以「突发溺水后全身颤抖约 10 分钟」为代主诉,路人疾呼「120」。
查体:BP:120/80 mmHg,体温:35.6°C,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5 mm,对光反射迟钝,心肺听诊可,腹软,颤抖,全身湿透,瑟瑟发抖。
在急诊留观室,医护人员立即为溺水者脱掉身上脏污湿透的衣服,擦净患者身上沾染的污泥,把抖作一团的女子安置在留观床上。
盖上两床厚棉被,空调调到最大,灌上热水袋,端来热气腾腾的开水为溺水女积极复温,并温言劝慰这名还在默默流泪、哭泣的女子,别再想不开,对自己身体和孩子不负责,给患者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点评:患者由于跳河自杀,在冰冷的河水中,造成体温急剧下降。
此时,患者岂止是手脚冰冷,低温造成患者体温下降,全身都在发抖。所幸的是,救治及时。
立即跟进复温:医护人员在患者家属未到来之前,运用医院现有的复温条件,快速复温,纠正低体温。争分夺秒地为患者解除困境,尽心尽力帮助这名一时想不开的轻生女。
跟进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急救队员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开导患者,对溺水者讲明低温对身体带来的伤害,阐明其严重后果,积极给患者家属联系,联合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取得家属支持:女子的亲属家人陆续赶到后,医护人员简单介绍了患者的一般情况,轻声叮嘱患者家属要耐心做好患者的情绪安抚工作,护士走出病房的时候,还悄悄为患者和家属掩上房门。
这名低体温的患者,在留观室复温 12 h,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除了身体上的复温,更要关注其心理,以过硬的医疗技术、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内心感到来自医者的关怀和温暖。
案例 2:手术床上,警惕低体温的手术病人
11 月 26 日,12:06,普外 1 科,患者吴某,女,56 岁,硬外麻醉 + 基础全麻,子宫全切 + 盆腔清扫,手术历时 4 小时。
术后患者回病房时,手脚冰凉,面色苍白。接班护士在联接患者身上管道的同时,测量生命体征,患者体温测不出。
点评:该患者属于典型的术后低体温。
对于手术病人来讲,如果病人在手术中发生了低体温,常常提示末梢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过度使用升压药物。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非常大,它能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影响机体代谢及凝血功能,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延缓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等,尤其是严重创伤病人低体温的发生可明显增加死亡的可能性。
发现低体温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摸病人的末梢。虽然具体温度值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具有一定的监护意义。
因此,麻醉医生、护士要经常查看病人的末梢温度,以随时关注患者末梢灌注的情况。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防:
1.提升室温:根据手术进程调节适宜的室温。
2.加盖棉被:避免患者过多裸露肢体和皮肤。
3.提升液体温度:使用恒温箱,给患者静脉输入温液体、冲洗液体均使用 37°C 液体。
4.加温硬件:为手术患者使用充气式加温毯。
充气式加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温度的强对流气体,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的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手术室在手术患者中使用加温毯能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是一项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案例 3:病床上,诊断未明的车祸伤伤者
20:45,车祸外伤。伤者在穿越路口的时候,被一辆南北方向疾驰而来的小轿车撞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伤者朱 xx,男,17 岁,以「车祸后全身多处疼痛出血十分钟余」为代主诉,疾呼 120。
现场查体:患者神志不清,头面部擦伤出血,右肩关节脱位、畸形,髋部多处擦伤、皮肤大面积渗血,全身多处挫裂伤,四肢不能活动,BP:125/80 mmHg,怀疑伤者全身(骨盆、锁骨、肱骨等)多处骨折。
医护司密切配合,急救医生初步评估伤者伤势后,医护人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和转运。
护士立即为其测量生命体征、吸氧,协助医生给伤者进行伤肢初步夹板固定,用铲式担架「铲」起来,抬到救护车上,伤者伤情危重,手脚冰凉,疑似全身多数骨折。
点评:伤者复杂的多发伤中,以其骨盆多处骨折最为凶险。
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常并发失血性休克,同时因巨大创伤也易合并腹膜后血肿、泌尿系损伤和胸腹腔脏器的损伤等。
当一个人发生休克的时候,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外周血管收缩以把有限的血容量供给重要器官。
休克的特征性表现就是微循环障碍,直接表现就是手脚末梢冰凉。反之,末梢(手指、脚趾等)冰凉也直接反应患者微循环障碍。
在这种休克病人的抢救中,常常会用到血管活性药物。这种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更加要重视末梢温度的变化。
因为在抢救中,医生常常应用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的强缩血管药物,更会导致末梢供血不足、四肢冰凉。
救治措施:
1.开通补液通路:急救护士抢在救护车发动之前,手脚麻利地用大号静脉留置针,避开关节部位,提前为其建上静脉补液通道,抗休克,快速补液,改善患者低灌注。
2.严密监护、观察病情:转运途中,急危重伤员极有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出血性休克、其他原因死亡……
观察伤者的瞳孔、告知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全程监护患者意识、瞳孔、肢体运动、面色、口唇、生命体征、末梢血运等,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做出相应的处置。
3.开放绿色生命通路:现场救治:初步评估(从头到脚),对于有明显创伤出血的部位,给予消毒、包扎、加压止血、骨折固定等急救措施。
伤者被急救队员安全转运至医院,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急查出伤者全身多处骨折:鼻骨骨折、右侧锁骨及肱骨近端骨折、肺挫伤、骨盆多发骨折,右腓骨骨折,典型的车祸多发伤、失血性休克。
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转往专科病区继续救治。
患者手脚末梢(手指、脚趾等)冰凉直接反应患者微循环障碍,需要医护人员引起高度重视。
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手脚冰凉,有可能发生了低体温低灌注,其危害很大。
它能增加感染率,影响机体代谢及凝血功能,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延缓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等,尤其是严重创伤病人低体温的发生可明显增加死亡的可能性。
随时检查患者末梢皮肤温度,是最简单便捷的临床观察方法。
因此,医护人员要经常查看病人的末梢温度,以随时关注患者的微循坏灌注情况,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来源:护理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