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病人皮下注射2ml的药液,病人就直呼胀痛,如何进行安全、准确的皮下注射?这是摆在每一个临床医护人员面前的现实命题。
【话题】 @盈盈 老师们,大家皮下注射的经验怎么样,能不能分享下?我们这边要给病人胳膊上皮下注射两毫升的液体,病人非常胀痛。求经验求分享。
解答:
皮下注射法(HD)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注入小剂量药物,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以及预防接种和局部麻醉用药。
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注射法,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为临床所用,减轻患者痛苦,实现安全注射。
皮下注射要求将药物打入皮下组织,如果患者偏瘦,肩峰下皮下组织菲薄,打到这里不光患者疼痛加重,而且影响药物吸收。所以注射量不能太多,多了确实疼痛,可以考虑分开多次注射,或者更换注射部位(腹部等)。另外注射疼痛还和药物的性质也有关,某些药注射本身就刺激性大,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掌握皮下注射的操作方法和相关知识。
【皮下注射的操作方法】
教科书《基础护理学》皮下注射相关内容:
操作前准备: 1、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 #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用药计划的了解及合作程度; #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状况。
2、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配合要点。
患者准备 #了解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配合要点。 #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注射部位。
操作者准备 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 #注射盘 #1-2ml注射器、5½-6号针头、注射卡。临床最常选择1ml注射器,这样剂量准确,针头较小,减小损伤。 #药液:遵医嘱准备。
环境准备 清洁、安静、光线适宜,必要时屏风遮挡。
1、按医嘱吸取药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核对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根据注射目的选择部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也可选用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 4、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5、二次核对,排尽空气 操作中查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发现不适及时处理。 6、穿刺,一手绷紧局部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以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快速刺入皮下。进针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肌层。一般将针梗的1/2-2/3刺入皮下,勿全部刺入以免不慎断针增加处理的难度。 7、推药,松开绷紧皮肤的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确保针头未刺入血管内。推药速度宜慢,均匀以减轻疼痛。 8、拔针、按压 压迫至不出血为止。 9、操作后处理,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原则处理用物,做好医疗废物相关处置。
几个皮下注射的相关延伸问题
1皮下注射就是打“三角肌”吗?
不仅仅是。
常用的皮下注射部位有:后背、大腿外侧、上臂三角肌下缘、腹壁、大腿前侧等。由于上臂三角肌下缘在实施注射操作时,暴露较为方便,所以更多的被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所采取、接受。在三角肌下缘进行皮下注射的几率高,并不是说,皮下注射就是打“三角肌”,皮下注射部位,还有很多部位可供使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药物性质、实际情况,做出机动灵活的抉择。 2皮下注射有哪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凡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可用作皮下注射。 3、护士在注射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4、对过于消瘦者,护士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5、对长期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制订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3需要皮下注射主要有哪些药物?
主要是一些药品使用说明书上要求皮下注射的药物。 1、需要迅速达到药效或药物不能口服时使用的药物:如胰岛素、肾上腺素、肝素类抗凝药物、吗啡、重组人促红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
2、免疫接种:部分免疫制剂与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水痘减毒疫苗、流脑多醣体菌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3、局麻用药; 4皮下注射有何操作技巧?
最常选择的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
临床主要有两种进针方法:垂直进针法与斜刺法。
无论是垂直进针还是斜刺进针,成功的技巧是针梗刺入不超过 1/2-2/3 处,否则,深度不好把握,过浅增加注射疼痛,且易成硬结,过深则进入肌层,成为肌肉注射了。 5皮下注射有没有必要抽回血?
从教科书《基础护理学》皮下注射的操作程序中,我们看到是回抽的操作。但现在这个常规正在被逐渐打破,这一点,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知晓。
循证如下: 1、美国疾控中心(CDC)疾病预防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在推荐的位置注射疫苗,不需要“回血操作”,并提供了基于证据的研究概述。指出“回血操作”延长了注射时间、增加了疼痛、减少了治疗依从性。
2、卫计委发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其中“预防接种操作”涉及的皮下注射亦未提及“抽回血操作”。 3、《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未提及糖尿病皮下注射需要抽回血。
6如何避免皮下注射出现疼痛、硬结?
1、选择合适的药物 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选择皮下注射。
2、避免重复注射 在一个部位重复注射,即增加局部皮下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增加了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硬结的机会。所以皮下注射的部位要经常更换,每次注射要避开上次注射处至少 2 cm 以上,两周之内不使用同一位点注射。 3、使用正确的注射方法 正确的注射方法很关键。如注射肝素类抗凝药物,出现瘀斑与进针的角度及深度有关,进针过深易使药液进入肌层。肌层毛细血管丰富,易形成深部血肿,机化后形成硬结;进针过浅则使药液渗透到皮内易引起疼痛及出血。
7皮下注射是选择30°-40°斜进针好,还是垂直进针好?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皮下注射。
有研究显示:垂直皮下注射法优于传统斜刺皮下注射法,前者能减轻局部疼痛程度和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更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皮下注射方法。
8
皮下注射之垂直进针如何操作?
垂直进针法:注射时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0.8~1.2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
垂直进针较传统的斜刺法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 不易引起出血,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进针速度快, 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 损伤组织较少, 不易损伤神经末梢或对神经末梢损伤较少。 9皮下注射需不需要捏皮?
捏皮与否,与针头长度相关:
1. 不论是否捏皮,4mm针头都应垂直进针。 2、使用6mm针头时,可采用捏皮或45°注射。 3、对于儿童青少年和较瘦患者,如果仅有8mm针头供患者使用(如目前使用注射器的患者),则应捏皮并以45°注射。 4、学龄前儿童可用6mm注射器针头45°倾斜注射以替代捏皮,因为6mm针头45°注射的净刺入约4 mm。
(使用各种长度针头注射时的进针角度)
10长期皮下注射,如何轮换注射部位?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进行胰岛素、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注射的慢性病患者而言。
建立轮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图片来自网络)
“小轮换”将腹部注射部位等分为4个区域;大腿或臀部等分为2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轮换。“大轮换”则为腹部、大腿、上臂、臀部注射部位的轮换。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李小寒等主编.—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2、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来源:护士加 纳洛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