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湖北孝感一位被隔离观察的精神障碍患者,趁医务人员交班之际,打穿夹板墙壁,爬窗逃出了隔离病区,很快被发现,在排除新冠肺炎后被转至精神专科医院继续住院治疗。
(被患者打穿的夹板墙)
这件事让小编联想到了,自己在精神科工作的第一年遇到的一次患者外逃。
那时小编工作的女病房在二楼,有一间病房是通过两道间隔约20厘米的木头门和阳台相连。当天有护士去阳台上晾晒被褥,靠阳台那边的门没有锁好,而靠近病房这边的门上有个一直没安玻璃的小窗户。一个年轻瘦小的患者通过门上的小窗户推开了朝向阳台的门,并且通过小窗户爬到了阳台上,顺着阳台旁的管道滑到了楼下。护士巡视时发现她正在往外爬,想拉住她,自己反被卡在了小窗户上。我听到求助后立即从病房跑到了楼下,正好在大厅里截住了患者。事后想想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我下楼时没有碰到患者,如果她从楼上往下滑时出现意外……
经过这些年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磨练,小编认为其实防止患者逃跑,除了我们常说的做好护理评估、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观察能力等等之外(这些也不是今天培训,明天就能提升的事),只需做好以下三件事:
1、应全方位查找问题的原因,而不是把病人的逃跑归结为当班的某一个人的问题
往往一出现逃跑事件,护士最害怕的估计就是责任问题了,大会小会的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给你定一个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到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毕竟在自己班上除了这么大的事情,那就认了吧!但是当班这天的确太忙了,收了六七个病人,还有一个高热病人在不停的处理······可能大多数护士都会接受了这样的讨论结果,但是她们是真心的接受吗?
小编认为:发生特殊不良事件后,科室应该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最好能把医生、清洁员等也请到现场。通过头脑风暴法,充分发言讨论,思考在此不良事件中各个环节、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最好能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方面进行原因的分析,而不是把问题归结在当班者的身上。这样讨论的结果才会让人心服口服,大家一起制定的整改措施执行起来才更具有约束性,才会更加全面。
2、做好环境风险管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往这些不良事件的背后,都会有一些长时间积攒下来的问题促成,我们很多人都有“熟视无睹”的习惯,以前就有的东西就是合理的,从来没有人去思考它的安全性。所以我们可以定期的请其他科室的同事来进行查看,寻找环境内中的不安全因素。其次,病房安全检查要形成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第三,要管理好病房的危险物品,工作人员进出治疗室、出办公室要随时锁门,保管好自己的钥匙,确保它随时都在自己的身上,比如用手机绳把钥匙拴在白大衣上。总之在安全检查或是环境管理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报请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3、最重要的是掌握患者思想动态。
小编有个自创简单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简称“五官”沟通法。即:眼睛勤观察、耳朵勤听话、嘴巴勤询问、心里勤揣摩,手上勤行动。
依据行为科学家李威特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总是因为先受到某种刺激,才引发某种需要,进而产生某种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从需要到达成目的的行为过程中,一般都会伴随者一种紧张状态。
所以勤观察患者的目光、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多留意那些让你觉得有反常的、紧张的、多次重复的、不自然等行为的患者;
耳朵勤听话,就是要平时没有特殊的事情要泡在病房,听患者都说些什么、讨论什么、自言自语叨咕什么,常常我们一走一过听到患者的一句话就能给减少风险的发生;
嘴巴勤询问,问症状、问适应、问家庭、问人际关系等等,我始终认为作为和患者接触最多的我们,每一次看似和患者的闲聊,都要带着我们的目的性,是了解情况、是风险评估、是健康教育、是提高依从性、是心理疏导,最重要的是你聊出的内容都要和同事分享,大家共同应对风险;
心里勤揣摩,就是要想想患者说的话、患者的行为,都有什么用意,有什么深层次的需求,我们能帮助解决的有什么,不能帮助解决的有什么,不能帮助解决的如何帮助患者应对等。
最后就是手上勤行动,其实就是一定要去做,去关心患者、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可能是你给不能自理的患者换个衣服、帮患者拍拍后背、给患者梳个头发,其实我们每个行为不只温暖着接受帮助的患者,更温暖着在旁边看着我们的患者。从而不断的建立和加深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减少患者对住院的恐惧、不安和抵触。
相信通过做好以上三点,再加上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成长,预防患者逃跑,对我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请您留言与我们共同分享!
作者: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