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是分布在自然界及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通常无明显致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进行侵入性医疗手段时,细菌会迁移到另一部位寄居,从而引发感染。
细菌进入导管内的途径包括穿刺部位的皮肤、医护人员的手、导管输液接口污染、导管污染、输注液体污染及其他感染灶经血到导管端口这6个方面。
2.细菌定植判断标准:导管内血培养及外周血培养的结果。
本案例中患者导管内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外周血培养结果为阴性,可判定为是发生了导管定植菌或污染菌的可能。
3.处理依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临床指南》以及《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指出,出现表皮葡萄球菌,PICC导管无感染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情况下,如果患者有治疗的需要,且仍需长时间使用该导管,可尝试使用全身抗感染治疗法联合抗菌素封管的方法。经处理后再次复查血培养,如结果均为阴性,可无需拔管,成功率可达64.5%~100%。
使用抗菌素封管的机制是切断细菌产生耐药的路径,药物浓度梯度可渗透到细菌生物膜的实质当中,铲除生物膜,起到直接有效的杀灭细菌作用,不会增加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
在使用此方法的同时,我们应该多关注患者的症状,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于2016年发表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如使用此方法超过72 h,症状未缓解或加重,或者患者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分支杆菌等出现以上情况,应尽早拔除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