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管内出现细菌定植,拔不拔?

发表于:2020-12-2 00:00:00 5841 来自: 辽宁抚顺

前言

PICC导管是肿瘤患者重要的生命通道,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


PICC导管内细菌定植是指各种微生物经不同途径进入导管,在导管内不断生长或繁殖。随着导管内的细菌进入体内,当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同时伴有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排除其他感染源,可诊断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一旦发生CRBSI,将会给患者及医疗机构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加重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满意度等。


在临床中发生了导管内细菌定植,我们当拔不当拔?

 

案例简述

患者,女性,46岁,因左侧乳腺癌术后拟化疗入院。


2020年1月3日专科护士于患者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顺利,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下段。


1月8日行紫杉醇白蛋白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


1月10—12日,患者反复发热,每次输液后及为患者进行冲、封管时症状明显,最体温达39.1 ℃,检查患者伤口、PICC穿刺口及血常规等检验指标均正常,穿刺口情况见图1。


zSisk36xk8RrsG26.jpg

图1


为患者抽取PICC导管内及外周血培养各1套,采血后暂停使用该导管。1月15日患者血培养结果提示:外周血培养阴性,PICC导管内血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医生认为,患者PICC导管内存在细菌感染,应尽早将导管拔除。


分享理由

1.文献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是分布在自然界及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通常无明显致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进行侵入性医疗手段时,细菌会迁移到另一部位寄居,从而引发感染。


细菌进入导管内的途径包括穿刺部位的皮肤、医护人员的手、导管输液接口污染、导管污染、输注液体污染及其他感染灶经血到导管端口这6个方面


2.细菌定植判断标准:导管内血培养及外周血培养的结果。


本案例中患者导管内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外周血培养结果为阴性,可判定为是发生了导管定植菌或污染菌的可能。


3.处理依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临床指南》以及《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指出,出现表皮葡萄球菌,PICC导管无感染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情况下,如果患者有治疗的需要,且仍需长时间使用该导管,可尝试使用全身抗感染治疗法联合抗菌素封管的方法。经处理后再次复查血培养,如结果均为阴性,可无需拔管,成功率可达64.5%~100%。


使用抗菌素封管的机制是切断细菌产生耐药的路径,药物浓度梯度可渗透到细菌生物膜的实质当中,铲除生物膜,起到直接有效的杀灭细菌作用,不会增加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


在使用此方法的同时,我们应该多关注患者的症状,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于2016年发表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如使用此方法超过72 h,症状未缓解或加重,或者患者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分支杆菌等出现以上情况,应尽早拔除导管。


解决之道


通过总结循证依据,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最终决定为患者行全身抗感染治疗法联合抗菌素封管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1.全身抗感染治疗法:使用外周留置针静脉滴注抗菌素(0.9%生理盐水100 ml加头孢曲松钠2 g),每12小时一次。


2.抗菌素封管方法:遵医嘱,使用10 ml注射器将抗菌素(0.9%生理盐水100 ml加头孢曲松钠2 g)取3 ml注入PICC导管内停留12小时;12小时后抽出导管内3 ml抗菌素弃去;予0.9%生理盐水20 ml脉冲式冲管,并重新注入以上述方法新配置的抗菌素。每天循环2次。


以该方法连续治疗6天,患者体温逐步恢复正常。停用抗菌素一周后,再次复查导管内及外周血培养,结果均阴性。该方法为患者保留了导管,最终为患者完成了后续治疗,患者表示满意。


总结

1.导管内细菌定植是引起CRBSI的潜在危险因素,今后仍有可能再感染或发生CRBSI,出院后需进行长期随访及监控


2.抗菌素封管技术是一种治疗导管内细菌定植及CRBSI的新方法,本个案使用的剂量遵循INS指南中封管原则,在血管通路及附加装置的内部容积的基础上增加20%作为此次封管液的剂量。但该方法中所用抗菌素浓度及封管液剂量仍处于摸索阶段


3.抗菌素封管对于治疗导管内细菌定植是有效的。但也只是限于少数患者CRBSI发生后大部分还是需要拔除导管。因此,建议从事置管及维护的医护人员根据《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中16个重点环节进行防控,及早进行干预。


预防CRBSI需要多部门进行防控与监管,包括临床科室、护理部及院感部门等。需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规范;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实施标准化的置管及维护程序;建立相关质量考核的方法;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评价及反馈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周一泉,徐仁应,万燕萍,等.中心静脉导管定植病原体及药敏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3,18(1):81-85.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 高玉芳,马晓燕.中心静脉导管定植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63-2765.

[4] 洪涵涵,彭飞.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系列解读之二[J].上海护理,2019,19(12):1-5.

[5] 邹鹤娟,李光辉.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临床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2):81-84.

[6]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9):1334-1342.

[7] 王荻,云洁,周苏梅,等.抗生素封管预防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Meta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9,45(2):112-117.


作者:刘思燕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 头颈乳腺外科

图片:作者提供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